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标关注猎聘公众号 探寻职场的另一种可能

一个让打工人破防的新型形容词最近火了起来——“班味”,用于形容上班人身上特有的疲惫气质,不管你多开朗阳光,一旦开始上班,身上的气质就改变了。

有位网友说自己才实习五个月,入职第一天的时候还是精致的妆容和同事自我介绍。五个月过去了,现在上班已经是素颜朝天、双目无神,穿着宽松的衣服和拖鞋的形象,有种阳气被吸干了的感觉,班味十足。

如果“妈味”、“爹味”是育儿路上父母辛苦付出的证明,那么“班味”就是工作在打工人身上刻下的烙印,一旦染上就去不掉了。

打工人逃不开的短期和长期班味

班味有不同种类的划分,比如短期班味和长期班味。

短期班味是指上完一天班后,感觉自己身心被掏空、回家啥也不想干、只想瘫在床上的状态。

明明就是就是按部就班的打卡、开会、对接客户、报销、做 PPT……还一直是坐着,看上去不累、也没做什么大事,可这种带着强烈疲惫感的短期班味几乎每个打工人都有。

长期班味更像是慢性毒药在我们体内沉淀许久后产生的作用,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变丑、自己不在乎外形了。

打工人工作强度太大、过度劳累造成长年累月精神压力大、休息不足,从而在精神面貌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变胖、变秃、体态变差、神态萎靡、面色难看等方面。总体而言,就是让打工人颜值拉低、呈现出一种憔悴的“丑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位网友晒出了自己入职上班前和上班后照片对比,在银行上了三年班,照片状态肉眼可见变得憔悴,网友称“离职后发朋友圈大家都说心情看起来好多了”。这种对比引起了社畜们的共鸣,大家纷纷晒出自己上班前后累丑的对比照。

银行人、老师、医生、会计、销售……高居榜单前排。

恶性循环的是,被累丑的我们,因为上班疲惫,更无暇顾及自己的外形。过去还捯饬一下自己,一段时间后,除非公司有着装要求,否则上班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形象。班味浓厚。

无论是短期班味的疲惫掏空、还是长期班味的变丑、不在乎外形,都不仅仅是我们每天上班从事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还有第三股力量在榨干我们。

你每天在工作中,需要付出多少情绪劳动?

在刚刚结束的热播剧《装腔启示录》里,小律师唐影每天开会、拟定合约、审合同、熬夜加班、出差见客户,体力和脑力劳动都开了全挂。但她在工作中还付出了第三种劳动——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直属领导大王向小唐发难,她要积极面对;同律所的竞争对手暗戳戳拆台,小唐要高情商发言避坑;面对作精甲方刘美玲,小唐要会讲漂亮的话去讨好客户;被直属领导和甲方拉去参加私人家宴,小唐要在两个人的battle中礼貌周旋……

这些情绪劳动是让社畜小唐疲惫无处安放的原因,也是我们每个打工人在每天的工作中都会经历到的。

曾经我们以为,工作就是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只要完成任务达成 KPI 就好。但工作后才发现真实的职场,没有这么简单。

在工作场合,你要具备“职场高情商”:

开会提建议前要反复斟酌话术,不能得罪了同事、又抢了领导的风头;

发工作邮件前要字斟句酌组织语言、忖度汇报对象和抄送对象;

甲方提出的修改建议让你内心翻白眼,但表面上还要微笑、迅速回复一个“好的”,然后熬夜迅速改出下一版;

碰到不同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你需要“见人说人话”、“见风使舵”去多方周旋、平衡需求,一切只为了能够按时交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没完,打工人的情绪劳动在非工作场合也要继续发力。

比如和领导吃饭你要会倾听,和客户应酬你要有眼色,参加一场团建活动你要积极、要合群,领导上班时说的一句话可能让下班后的你夜不能寐,和同事在工作中的争执会让你在下班后依然难以驱逐郁闷的情绪……

有网友精辟总结道:我们日常工作中大概只有30%的工资来自于实际的劳动,还有30%是情绪劳动补偿,另外40%都是来自于以温柔友好地语气说难听的话。

职场中,无处不在的情绪劳动让打工人心累,把疲惫、“丑态”、对上班厌恶却又不得不为之的无奈情绪都写在了脸上、身体上,由此形成了难以消除的班味。

班味的减轻,还得靠精神离职

虽然“班味”是一个“味道”不怎么样的词,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从积极的方面看,“班味”是一种身份转换后成熟的体现。从学生的稚嫩和被动,变成老练世故、积极主动、懂得请示汇报、沟通协调……说白了就是要有足够的职场经历和技能,才能修炼成“班味”十足的人。它是职场人该有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一些人的“班味”还体现在在下班后不自觉地会把一些好的工作习惯带到生活中,为自己的生活产生助益。

我认识的一位前辈曾在咨询公司工作,多年工作经历练就了她两个优秀的工作习惯:对细节的重视、以及理性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从PPT的配色、图形排列、图表、文件格式命名和分类到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标杆分析法、波士顿矩阵等各种思维模型她用的驾轻就熟。

这些工作习惯让她在娴熟接抛工作、家庭、育儿三个球之间起到了不少帮助。比如如何教孩子高效整理他们的物品、在和老师打交道时如何清楚有效的沟通孩子的问题等方面都有她曾经多年工作后沉淀下来的影子。

对于这些积极的班味我们要保留、使用,对于那些不好的班味我们该如何减缓、甚至摈弃呢?

那些因为体力和脑力上的疲惫而产生的班味,我们都知道可以通过规律的作息、有营养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调整工作方式等来解决。那些因为情绪劳动而产生的班味,要消除或者减缓它们,最好的用办法就是训练自己学会精神离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神离职”这个词条在几个月前冲上热搜,深得打工人喜爱。

具体来说就是,打工人虽不辞职,但却只是在最低的限度之内完成自己份内的职责,严格划清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一到下班时间就离线、关机走人,放弃在工作中出类拔萃、超越他人以及无限自我超越的想法。

一言以蔽之,按照最低要求去工作,不投入超过绝对必要的时间、精力或热情。

话虽如此,但现如今哪个打工人能真正做到“下班时间就离线、关机走人、休息时不回复工作消息”?

虽然很难,至少我们可以多尝试着用“精神离职”的态度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减少班味。

从微观方面来说,就是以最小限度的自我消耗完成工作。

比如,和自己无关的事,不多嘴、不关注;不要反复纠结工作上的问题、错误,过夜尽早翻篇儿;被催进度时,正常反映情况并点滴加速,不独自焦虑、不被带疯魔节奏;闲暇时内心坦然,不逼迫自己“上进”;管控白己的责任心,与人合作中产生的冲突,能协调就协调、不能就上报领导,把难题丢给上级;对工作不做过多期待,当下来说就是保住饭碗能糊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宏观方面来说,就要让自己有理清思绪、审视自己、重新做出职业规划的时间和思考力,而不是一味埋首在眼前的蝇营狗苟中去得过且过。

如此,我们才能适度缓解班味、恢复元气,以持久的良性心态去面对上班这件事。

作者 | 静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