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里有这样一个剧情,女主角顾佳的老公患有脂肪肝,为了健康,顾佳每天晚上不让他吃晚饭,饿了就喝点蔬菜汁。

虽然是为了老公的健康可还是被误解,夫妻之间甚至因此产生了矛盾。

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因为饮食条件的提高、锻炼的减少,我们反而更容易患上一些疾病。

中国人高油高盐的饮食更是容易导致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主要在于养,遵医嘱很重要。

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他的母亲患上了高血压,医生要求清淡饮食不能吃肉,可他却偏让自己的妻子给母亲做一点肉菜。

这个男人就是傅斯年。

说起来傅斯年是一个著名的学者,学历也很高,怎么会不知道遵守医嘱才能调养好母亲的身体呢?

是什么让他对妻子说出这样的话,这背后又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呢?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寒门出孝子”,对于一些功成名就的人来说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付出和支持。

大多数人取得成就以后会更加孝顺自己的父母,让自己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能够有一个幸福安稳的晚年。

有人就会想了,是不是傅斯年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善良,想要毒害自己的母亲,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先要了解傅斯年这个人。

北大才子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三月出生在山东聊城,傅斯年的先祖是大清的第一位状元,叫傅以渐。

傅斯年的曾祖傅继勋,当过安徽布政使,门下出过李鸿章、丁宝桢两大名臣,爷爷傅淦武艺高强,父亲傅旭安是东平龙山书院院长,学生众多。

傅斯年的家族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家族兴盛,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因此傅斯年也拥有一个很不错的家庭氛围。

傅斯年自小生活优渥,而且特别爱吃,小时候同学便用烧饼换傅斯年替自己写文章。

因此成年后,傅斯年的体重达到了两百多斤。

1916年,20岁的傅斯年以平均分96.2的好成绩,考入了北大文科。

1919年5月4日,全北京13所大学的学生推举他为总指挥,带领三千多人火烧赵家楼,这就是轰动世界的“五四运动”。

同年夏天,23岁的傅斯年考取了山东官费出国留学。

在陈雪南科长的力保下赴欧洲留学七年,七年间辗转在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了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等学科。

原先在国内是文科生,出国深造又学习了理科,傅斯年可以说是文理兼修的全能人才。

回国以后,傅斯年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就是至今仍然在学术界广为人所称道的史语所。

傅斯年与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合称“新四大导师”,与蒋梦麟、胡适并称“三架马车”。

除此之外,傅斯年还在中山大学文学院担任教授一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傅斯年的付出,他参与指导了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是近代考古界的一大功臣。

与别的名士相比,傅斯年生性豪爽,嫉恶如仇,敢怒敢言。

除了北大才子等称号,也被人戏称“傅大炮”,由于身材高胖也有人称他“傅胖子”。

战争爆发以后,傅斯年率先提议合并北大、清华、南开为西南联大,这一构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50年,傅斯年因突患脑溢血在台北去世,享年54岁。

傅斯年的一生,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他知识渊博、人品极好、深得圈内外认可。

常言道,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在傅斯年背后付出的女人正是他的母亲李氏。

傅母患上高血压

傅斯年高成就的人生背后并非是一帆风顺,虽然祖上有很有才干的人,但到傅斯年的爷爷一代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九岁那年,傅斯年的父亲离世,只有母亲李氏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他长大。

家中没有了男人,一切粗活累活都有傅母动手,对于傅斯年来说母亲既是慈母,也是严父。

傅斯年一家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下雨时便会漏水,傅母只能在屋里带着孩子打着伞,等雨停了也没有人帮她修,只能自己动手去修补砖瓦。

傅母一直以来居于深宅大院,没有什么赚钱的技能,丧夫后家中的积蓄也越来越少。

为了让儿子读书成才,傅母拉下面子,四处求人借钱,甚至连家里的瓦都卖了。

好在傅斯年没有辜负母亲的期待,不仅学业有成,事业也步步高升。

学成归来后的傅斯年深知母亲的不易,以及感激母亲对自己的付出,不管在外如何言辞激烈,对于母亲十分听话孝顺,从不还嘴。

傅斯年十六岁时由祖父和母亲做主,迎娶了聊城县绅士丁理臣之女丁蘸翠。

丁蘸翠虽然也认识一些字,但其受的是传统教育,所以受过新文化的傅斯年并不满意这门亲事。

但在母亲的要求下,傅斯年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就是为了顺从母亲,让母亲能高兴。

婚后两人的思想和认识都不同,很多事情上说不到一起,长期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生活,傅斯年感觉到生活得很不痛快,夫妻俩矛盾不断。

傅斯年留学归来后,有了稳定的工作,他攒了一大笔钱给丁蘸翠,两人协议离婚。

与丁蘸翠离婚后,傅斯年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他第二次结婚的对象和自己一样是在新文化、新思潮中成长学习的新时代女性俞大彩——自己同学俞大维的妹妹。

俞大彩虽然也出生在官宦之家,但从小接受的却是新式教育。

俞大彩不仅在文学方面有自己的造诣,而且字写得也很好,傅斯年在接触的过程中被俞大彩的才华所折服。

在老同学俞大维的撮合下,傅斯年展开了对他妹妹的追求,俞大彩也十分欣赏傅斯年。

两个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感觉到了精神的吸引和真正的爱情,最后携手迈向婚姻的殿堂。

1935年,俞大彩为傅斯年生了一个儿子,傅斯年在老家的母亲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非常开心。

傅母心中期待着与孙子的见面,于是告诉傅斯年自己要来北平看看大胖孙子。

当时的傅斯年已经在学界和政界都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但他仍然不敢违抗母亲的命令,对母亲还是十分孝顺。

母亲发脾气时,傅斯年甚至会主动跪在地上向母亲认错,直到母亲气消了才敢起来。

所以当母亲提出要来北平看孙子的要求后,傅斯年当即安排将母亲接了过来。

如今事业有成的傅斯年将母亲接到了身边,而母亲也因为受过曾经贫穷带来的苦痛,对于吃肉几乎上瘾,几乎每顿饭菜都要吃肉,尤其是肥肉。

以前的生活,确实辛苦,孤儿寡母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吃肉了。

如今条件好了,李氏想要过上每餐吃肉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但我们都知道老年人的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开始退化,消化代谢都不如年轻人,长期食用肥肉也让傅母患上了高血压。

众所周知,肉吃得太多容易血脂过高,造成各种疾病,严重的话会危及生命。

医生检查了傅母的身体后,告诫傅斯年夫妇:“太夫人体胖,患有高血压,不宜多吃猪肉。”

患病能否吃肉

傅斯年文理精通,是个大才子,自然知道母亲的疾病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必须听医生的话才能逐渐调养好。

母亲辛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过上了好日子,可不能因为疾病而影响生命。

俞大彩知书达理,她对傅母一直很是尊敬和关心,听到医生的这句话,自然也知道以后要改变家中的饮食习惯,以便让傅母的病情尽快好转。

毕竟只有家里老人平安健康了,这个家才会幸福。

于是夫妻俩就严格按照以上的要求给傅母做饭,每顿饭都看不见油腻的肉类,反而有很多青菜、豆腐等清淡的素食。

可老人家却不理解儿女的良苦用心,只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了还被约束,吃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心里很是不快。

毕竟这些清粥小菜,李氏吃了大半辈子了,不想再吃了。

老人上了年纪也有自己的脾气了,不愿意接受这种现状,而她碍于脸面又不能骂儿媳妇,于是傅母总是怒骂自己的儿子傅斯年。

傅斯年更是左右为难,为了母亲的身体健康,听从医生的嘱咐不让她吃肉,母亲会生气,生气又会危害健康,这完全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即使傅斯年学识渊博,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种情况。

在外面,傅斯年是受人尊敬的北大教授,任何人见了他都要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先生”。

在家里面对母亲的责备,傅斯年却只是一个无可奈何又孝顺的儿子,只能跪下来接受母亲的责备。

傅母生气地对傅斯年说,自己就是要吃肉,她这把年纪了也没想着能长命百岁,活一天算一天,活一天也要快活一天,高血压什么的自己不在乎也不懂。

她只知道现在自己就想吃肉,不让她吃肉才是真正要她的命。

面对傅斯年和傅母之间的争执,俞大彩作为一个儿媳更加为难——婆媳关系本来在每个家庭都难处理,遇到这种事她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傅斯年见状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化解矛盾,不能让老婆和母亲之前产生隔阂。

于是他在被母亲训完以后,示意妻子跟自己出来,两人便一起出来了。

傅斯年思考良久后对妻子说:“我知道你是为了母亲好,我也是为了母亲的身体,但老太太苦日子过多了,现在就想吃点好的,自己爱吃的。

我们每天让她吃青菜豆腐,她心情肯定不会好,心情不好不仅会影响病情,还会向我们抱怨,对家庭的整个氛围也有影响。

这样吧,你以后在饭菜里少加一点肉,这样她才会高兴一点。”

俞大彩听了丈夫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健康的前提是愿意吃东西,保持愉悦的心情。

如果为了所谓的健康,这样的饭菜连吃都不想吃,那怎么会达到营养调理的目的呢?

更何况健康的饮食影响了老人的心情,这甚至会让病情恶化。

于是她就按照丈夫所说的,每顿饭都加了一点肉,也尽量做得不那么油腻,自此傅母也不挑剔饮食不向傅斯年抱怨了。

在傅斯年和俞大彩两人悉心的照料下老太太也开开心心地度过了晚年。

很多人说傅斯年是个孝子,让母亲能够衣食无忧,也有人说他这样做让母亲的寿命缩短了,是为不孝。

旁观者终究是站在“上帝”的角度看待问题的。

作为儿子没有人能比傅斯年更在乎自己的母亲,也正是因为在乎和了解,他知道对于母亲来说心灵上的愉悦比什么都重要。

让她少吃点肉总比让她天天生气,肝火郁结要好。

父母是世界上唯一全心全意为你付出却不求回报的人,父母的一生自儿女出生以来都会在任何的选择面前优先考虑子女。

而作为子女我们会有自己的朋友,妻子、子女,我们却往往像父母那样无私,父母晚年在照顾他们的时候除了考虑父母的心情还有考虑到子女和妻子。

父母和我们的年龄差也注定了我们会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对待问题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

老人辛劳一生,看见子女成才,儿孙满堂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了,他们更想颐养天年,做一些曾经没有做过的事,能够不受束缚,开开心心的过完生命最后的一段旅途。

对于傅斯年的母亲来说她只想满足自己吃肉这个小小的愿望,这样才能保持开心,她怎么会不明白子女是为了自己的健康。

可相比之下痛痛快快地更能使自己开心,傅斯年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希望母亲的晚年能快乐一点,而母亲也如愿度过了余生。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在外拼搏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是为了积攒足够的金钱来生活,可我们却只记得给父母财富上的赡养而忽略了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

对于老人来说,这辈子经历过太多是非和大起大落,对于物质没有什么追求了,但永远需要子女陪伴下无可替代的温暖。

对于傅斯年不顾医嘱让妻子给母亲做肉菜的做法,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