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水系调研第697天

走进永济蒲津渡

河东盐文化万里行调研组再次启程,沿河东盐西行路线,从黄河古渡口蒲津渡黄河、逆渭河而行,探寻盐路文化,采撷历史遗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光绪三十年(1904)河东潞盐行销图上蒲津关(大庆关)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最南端黄河东岸的蒲州古城西门外,是黄河中游古代三大渡口之一,自古就是连接秦晋交通的重要通道,被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平原的第一锁钥,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蒲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是个古老的名字,早在陶唐时期,即有“蒲坂,尧都”的记载。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一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在这里,无数朝代都曾发生过影响国运兴衰的大事,演绎过许多千古留名的历史篇章,

蒲字得名于周边水中盛产蒲草。

蒲也是盐池的物产,《解州全志》上有记载,“蒲黄,盐池。春初,发白绒,渐成柄,鲜洁干脆,为蒲笋,作菜佳。夏初,发叶成丛。夏半,抽梗,中起花,抱茎,梢名曰蒲厘,形似蜡烛,俗名蒲蜡。屑缀花中,似画家金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的全身都是宝。可食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蒲菜佳肴甲天下,古今中外独一家”。小时候夏天必不可少的蒲扇用了它的叶,蒲剧《芦花》里替代棉花做的棉衣,用的其实是蒲绒。蒲黄是指用蒲草的花粉制作的中药,有消炎、止血、利尿的作用。据说,汉武帝泰山封禅的时候,就用厚厚的蒲草缠绕车轮,起到减震的作用。后来帝王在迎接贤士的时候,都会用蒲轮以示敬重。

蒲草的茎和叶子含有丰富的纤维,可以造出质量上乘的纸张。永济市传统文化传承人曹中义说,他家曾世代制作蒲纸,可惜1947年后再也没有做过,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重新恢复这项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草还是一种唯美的植物,《诗经》国风篇《泽陂》有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几千年前,蒲州城的女子站在古渡浮桥边,用水边的蒲与荷,寄托着怀人的情思。

大唐盛世耀蒲津

蒲津渡上曾建有蒲津桥,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史书记载“域中有四渎,黄河居其长。河上有三桥,蒲津是其一。”其“横絙百丈,连艦千艘”,非常壮观。

蒲津浮桥的历史非常悠久,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541),距今已有2500多年,史称“天下黄河第一桥”,但都是简易的竹索连舟浮桥,就是用竹子编的索绳,把船穿起来,船上铺木板,两岸用柏木做地桩。黄河上夏有洪峰,冬有凌汛,年年都得修桥,劳民伤财。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国力可盛,唐玄宗李隆基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熔铁铸牛为墩,冶铁结链为缆。黄河东、西两岸各有四尊铁牛,且有铁人、铁山、七星铁柱等,费去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

玄宗皇帝为何要倾国力改建蒲津桥?原因有二。一是政治需要,蒲州城在唐开元九年(721年)升为中都,与东都洛阳、西都长安齐名。李家王朝从山西起家,长安是他的首都,一旦长安有变,他就退回蒲州,作为后防。二是经济地位,《新唐书》记载,“唐有盐池十八,其中蒲州安邑、解县有池五。总曰两池,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新唐书当中也记载唐大历末年盐税总收入是600万缗,同一时期,运城盐池的盐税收入是150万缗,占到全国盐利收入的四分之一。柳宗元在《晋问》中写道“唐之富庶,盐利其半”。蒲津桥不仅是战略要道,也是盐运重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津浮桥几度沉

蒲津渡是古黄河一大渡口,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造过浮桥,是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公元前541年,秦公子咸携带资财、车辆,前往黄河东岸晋国,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开蒲津渡建桥之先河。到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进攻韩、赵、魏,先后两次在蒲津渡口造桥。以后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东进,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不过,这些桥都是临时性浮桥,没有桥墩,用竹索连接,寿命短,不安全。

唐初,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原籍蒲坂人)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其国力、耗费年产4/5的铁,铸铁牛、冶铁人、锻铁索,对蒲津桥进行规模宏伟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的500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

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到了明朝,蒲津关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直至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渐次废弃。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版《蒲州府志》只见铁牛不见浮桥

“国东王气凝蒲关,楼台帖出睛空间。紫烟黄奉大舜朝,黄河直打中条山。地唢咽喉千古壮,风传歌吹万家閒闲。”

似乎只有李山甫的这首《蒲关道中作》才能抒发蒲津的气势万千。

【来源:华夏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