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豪情万丈,读完身心沸腾,尤其是诗人在人生低落之际,不以为苦,乐观从容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一场秋雨,气温断崖式跌落,昨日还在盛夏,今天已有凉意。

“风吹一片叶, 万物已惊秋。”伤春悲秋是文人墨客永恒的主题,但在大诗人刘禹锡眼中“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句诗是他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所作。

刘禹锡才学过人,年轻时一路仕途顺利,22岁就进士级及第,连登三科,年纪轻轻便进入御史台。

然而,他时运不济,恰逢安史之乱后期,民间虽然太平,但朝廷动荡不安。藩镇割据严重,大臣抱团,皇权越来越弱。

皇帝不得不重用宦官,结果导致官宦专权。

公元805年,唐顺宗继位后,他开始一系列改革意在中央集权力、消弱宦官势力,史称“永贞革新”。

刘禹锡和好友柳宗元成为王叔文革新团队的核心成员。

然而,空有笔杆子功夫,没有一兵一卒的革新无法进行下去。

不到半年时间,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发动政变。唐顺宗被迫“禅让”,唐宪宗继位。

“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事件”接踵而来。八个骨干成员统统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王叔文被赐死,王伾病逝。

刘禹锡被贬谪朗州,好友柳宗元被贬永州。他开始长达23年的被贬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春风得意时,突然被赶出朝堂做没有实权的副司马。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期间有一个插曲,刘禹锡原被贬连州,还未到连州上面就以不足以偿债为由,再贬他为朗州司马。

普通人遇到这般情景定会哭诉,但刘禹锡坦然接受,到朗州后他采集浪漫的民歌改编成诗。

其中就有著名的《竹节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贬地环境荒远险恶,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凉,柳宗元心情郁郁写下“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为宽慰失意的好友,刘禹锡乐观昂扬。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大意是:

其一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直到蓝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禹锡是自信的,唱出高昂励志的歌,他开篇否定前人悲秋的观念和顽固的思维模式,表现积极向上的情感。

尽管这种自信沾染了不幸的色彩,然而他宽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前两句:他用比喻的手法热情地赞美秋天,说秋天比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

这是对自古悲秋的论调的否定。

后两句:诗人抓住“一鹤凌云”这一独特景象,展现秋高气爽、万里晴空下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白鹤,是孤独的,也是诗人的化身,暗示他的不屈服,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

秋天来了,山更加明亮水清澈透明;夜晚开始有白霜降落;满树的叶枝已经有红有黄。

如果你不相信秋景是这样清雅美丽,可尝试登上高楼一望,顿时你会感到彻骨的清凉、心境澄静,这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

前两句是真实再现秋天景色,秋让人肃然起敬,它犹如彬彬有礼的君子,山清水秀、夜里还会下霜、树叶有黄有红,在山间错落点缀。

后两句紧承前两句,诗人巧妙暗中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拟成两种不同的人。用春的轻浮反衬秋的端庄素雅。从而表现秋之高洁、沉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是丰收的,绚丽多彩的。正如苏轼笔: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同样一朵花,乐观的人看到玫瑰,悲观的人看到上面有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