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梁普通年间,夜色渐深,如水的月光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白日里庄严肃穆的皇宫愈显得神秘而安静,除了值守的宫人侍卫,妃嫔宫娥都已安睡。唯有太子的东宫里一位俊雅的青年和一位白发老者还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什么。

那时南太子萧统和他的臣子兼老师刘勰正在讨论关于《文选》的选篇问题。

太子说:“文章要‘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我以为先生《文心雕龙》所言甚为恳切,《文选》所选的诗文,‘情思’、‘风骨’、‘文采’缺一不可。”

刘勰抚掌赞叹:“太子殿下,所言极是啊!”

太子兴奋地站起来,挥挥衣袖,说:“我以为若作文集,骚体不可以不选。骚体要首推三闾大夫屈原之《离骚》!”

刘勰亦起身,向太子拱手诵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太子诵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两人相视而笑,太子又说:“建安风骨,魏晋风流,踵事增华,变本加厉。”

刘勰诵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太子亦诵曰:“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君臣二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夜已三更,太子萧统不禁想起自己编辑《文选》的初心,回首往事,自己一生荣华,却忧戚总是多于欢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501年九月的一天,梁武帝箫衍正在建康城外与朝廷守军激烈鏖战,突然接到亲兵来报:“恭喜大将军,丁夫人为您生了个儿子!”箫衍喜出望外,精神大振。

此时的箫衍已经五十多岁了,他和原配夫人郗徽恩爱有加,只是命不假运,郗夫人一连生了三个女儿,箫衍认定自己命中无子,已经过继了哥哥的一个儿子。

没想到,年过半百,妾室丁令光丁夫人竟生下了一个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儿子。

此刻的箫衍正在全力进攻建康城,在毫无心里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接到自己再次喜当爹的消息,而且这次当的是不同以往的儿子的爹,这似乎预示着上天的某种吉兆,他起兵过程中所有的冒险与艰辛都是值得的。

箫衍为这个给他带来意外之喜、毕生所愿的宝贝儿子起名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

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箫衍后来笃信佛教,从他此时为长子取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他对佛理佛意的精神信赖——他是想让佛保佑这个得来不易的儿子。

萧统不满周岁时,箫衍成功夺得帝位,建立南梁,并册立萧统为太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萧统是箫衍的长子,又是一国太子,肩负着将来的一国之重,所以箫衍对他的教育培养非常的重视。

萧衍以举国之力,网罗天下人才来教导太子萧统,像沈约、刘勰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咖,还有陆倕、殷钧、庾黔娄、明山宾这样的当世闻名的饱学之士、道德大家。

老师是名师,学生萧统自幼聪敏,更好学,两年之内,三岁的太子已经能够抑扬顿挫地背诵《孝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是太子,萧统的童年注定不同于其他的孩子,为了显示太子与众不同的地位,自五岁起,萧统就单独住进了太子东宫,东宫里有奶妈、宫女、太监,皇帝父亲萧衍还赐给他“太乐女伎”一部,就是一个完整的美女乐队。

东宫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父亲母亲,五岁的孩子正是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最黏人的年纪,萧统却和父母隔离,独自在东宫生活学习。

但是,虽然身体和父母隔离,却并没有隔绝萧统对父母的爱和孝心,每次入朝拜见父亲时,太子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宫门还未开,他早已郑重其事地站在那里等候。

若是遇到重要的军国大事发生,皇帝连夜下诏书,太子就会一夜不睡,穿戴整齐等待天亮进宫。

太子的母亲丁贵嫔深居后宫,若无事更是不能随意相见,太子十八岁时,丁贵嫔生了一场重病,太子得到父亲的准许,住进了母亲的寝宫,衣不解带,每天亲自服侍母亲,自己却几乎水米不沾,本来高大健壮的身体,一下子变得非常瘦弱。

南梁是一个尚佛的国度,皇帝萧衍是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甚至几欲舍弃国家,遁入佛门。在他的影响下,太子萧统也笃信佛法无边,这天,他沐浴更衣后带着几个贴身的太监侍卫走进了光宅寺,为母亲禳病祈福。

相比于皇宫的庄严肃穆,寺庙的幽静让太子忧伤的心渐渐平和下来,他决定在寺里住一晚,夜阑人静,伴着时隐时现的木鱼声,忽然传来淙淙琴音。

那琴声,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清雅高妙,太子听得如痴如醉,琴声止息了好久,太子还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第二天,太子向法师们打听,原来是寺中一位得道高僧仰慕嵇康的为人,根据已经散佚的《广陵散》的传说谱写的曲子。

法师们的话让太子心中一动:“如此高妙的曲子竟然失传了,多么的可惜啊!那么,那些好的文章是否也会失传,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后世之人再也无法读到?那更将是一件遗恨之事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许是太子志诚的孝心真的感动了佛菩萨,母亲丁贵嫔的病竟渐渐有了起色,太子欣喜若狂,不禁又想起在寺中听到的那支曲子,他想:“我的东宫中藏书有近三万卷,父皇又选了多位有德有才的文章大家辅佐于我,我何不组织天下文人志士编纂一部文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日,朝会散后,太子约了东宫通事舍人刘勰一同到玄圃谈论诗文。玄圃位于玄武湖边,始建于南齐,萧衍开创梁后改建,赐予萧统为太子的私人园林,太子常于园中于文人学士泛舟湖上,谈古论今,吟诗作文。

太子与刘勰携手边走边赏玩园中景致,吐露了想选编天下文章的想法。刘勰因《文心雕龙》受到太子的老师沈约的赏识,将其举荐给皇帝萧衍,萧衍也十分推重刘勰的才学人品,便封他做了太子的通事舍人。太子早已读过《文心雕龙》,深为其作文理论感服,没想到如今竟能得到其作者的辅佐,甚为欣喜,对刘勰“深爱接之”。

此刻,太子想选编文集,自然会先想到向刘勰请教。刘勰对太子的想法赞叹不已,表示这是造福天下读书人的千秋大业,他定当全力支持并辅助太子完成此项功业。

君臣二人计议一定,太子回到东宫时,天色已晚,他匆匆用过晚膳,便坐在书房里构思筹划编书一事。接连几天,太子帮父亲处理朝政,便和东宫的文人雅士们聚集在玄圃,商议应该如何选编文集,该选什么样的文章入集?

然而,萧统是太子,不只是一介普通文人,他首要的事务是处理军国朝政,正当选编文集一事稍有眉目之时,他天性至仁至孝,见不得别人受苦。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后,对审判的官员说:“这些案卷,我都能读懂,可不可以让我来审判?”

官员一听,太子的要求不能不答应,再者他也想看看这个被传为“神童”的太子有何过人之处?

结果,太子把所有的犯人都判为打一顿板子释放回家,官员一看傻眼了,只好向皇上如实禀报,萧衍听完汇报后,点头微笑表示嘉许,让官员照太子的审理结果办理执行。

这次事件以后,审判的官员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法宝,遇到他们想从轻判决的案子,便邀请太子到法庭旁听审理,可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萧统已改往日的轻判,反而总是把罪责加重了。

其实,当时的法律很不合理,总是偏袒皇亲贵戚,老百姓犯法一律重判,当官的或贵族犯法却总是得到从轻发落,萧统不是年小胡闹,而是更加是非分明,讲究善恶。

如今,太子已长大成人,父亲允许他处理朝政,他当然是更加力求推行仁政,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子忙于救灾,编书之事便耽搁了下来,等到灾情减轻时,母亲丁贵嫔又旧病复发,太子只得又搬进母亲寝宫,亲自侍疾。

令人心痛的是,仁孝的太子再虔诚也没能挽留住母亲的生命,梁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十五日,贵嫔丁令光薨逝了。

太子萧统悲痛欲绝,日日举哀,水米不食,因为上次母亲病重而瘦弱下来的身体更加羸弱,萧衍看到儿子这个样子,几次下诏让他进食,说:“你母亲虽然不在了,但是父亲我还在,你这样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不怕我心疼吗?我本来身体很好,可是如今因为为你担忧,也生起病来了。”太子这才开始勉强吃一点儿蔬菜食物。

丁贵嫔死后,萧统为母亲选了一块好墓地,但是有人指使太监俞三副向皇帝进言说太子选的墓地有乾坤之象,将会对皇帝和朝廷产生不利影响。皇帝一听,太子这是有非分之想,想早日当皇帝啊!于是接受了俞三副的建议,花三百万为丁贵嫔令买了一块墓地。

萧统无奈只得遵旨照办,丁贵嫔丧事完毕后,有一个道士对萧统说母亲的墓地风水不好,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将会对自己的太子之位产生危害,甚至会祸及身体。

萧统本就对母亲的墓地不满意,便向道士打听怎样补救。道士建议萧统把蜡鹅等物品埋进墓地一侧,即可化解。

萧统如法照做,让一个亲信的太监深夜把蜡鹅等物埋进了墓地。孰料,这件极为隐秘之事没有逃过想陷害太子之人的眼线,很快有人向皇帝举报了太子的行为。

萧衍接到举报后,立即派人到墓地挖掘查验真伪,没想到真的挖出了蜡鹅,萧衍暴跳如雷,对这个儿子既失望又愤恨,他决定严惩太子。

幸亏,正直的大臣徐勉冒死进谏,说太子做的事不过是为母亲祈福,如果大张旗鼓地追究,会动摇太子的地位,引起朝廷局势的混乱。萧衍这才强压怒火,没有惩罚太子。

只是,天生仁孝的萧统因为这件事在父亲身边失去了宠爱和信任,内心愧疚不安,却不肯向皇帝解释,因丧母伤痛的心更加忧愤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勰等一众萧统的亲信之臣,看着日益萎靡不振的太子,既心痛又着急,他们纷纷去劝说太子,刘勰说:“太子志在编纂天下文章总集,当日曾得到丁贵嫔的嘉许,贵嫔的在天之灵若是看到太子如今如此颓废,也会心疼、责怪太子的。”

萧统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光华,似乎看到母亲在天上对着自己点头微笑,他慢慢地站起来,看看身边白发苍苍,含泪望着自己的刘勰,深深感到这位亦师亦友的老人对自己的关爱之情,他觉得如果自己这样一蹶不振,真的是愧对那些关心爱护自己的人,以及母亲的在天之灵。

于是,萧统接过旁边宫女手中的粥碗,一口气喝完,对刘勰说:“先生说的对,即使父皇不再信任我,我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从此,振作起来的太子,每日和文人学士们在玄圃研读挑选文章,确定了文集选编宗旨:所选诗文要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经、史、子书,不选。

几年后,经过萧统和刘勰等人的不懈努力,文选终于完成,太子决定亲自去玄武湖摘荷花,祭奠母亲,告诉母亲自己已经完成了梦想,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小船在湖中穿行于绿荷红菡萏丛中,太子看到一朵粉色荷花含苞欲放、亭亭玉立,伸手去摘,小船随之倾斜,太子站立不稳,竟跌落了湖中。侍卫们大惊,赶忙跃入湖中,将太子救起,太子的生命无碍,大腿却受伤了。

回到东宫,太子下令谁也不许禀报皇上,以免父亲担忧。他自己亲自写了奏疏,上呈父亲,只说自己生病需要休养,暂时不能上朝。

然而,萧统的这次腿伤非常严重,御医们竭尽全力,太子的身体却越来越严重,高烧不退。东宫的人这才不得不向皇帝禀报。

萧衍接到奏报,大惊,立刻赶到东宫,但是萧统没能等到父亲到达,就已经去世了。

萧衍看着儿子已经瘦弱不堪的遗体,放声大哭,虽然父子近日渐生嫌隙,但是一旦看到一向寄予厚望的儿子先行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萧衍的泪水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愧悔和心疼。

太子去世的死讯公布后,引起了巨大反响,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民间百姓,纷纷痛惜不已,“朝野惋愕,建康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都城建康,无论男女老幼都跑到皇宫门口,整座都城一片悲伤哭泣之声。

在所有哀伤的人中,与太子亦臣亦师亦友的刘勰最为痛心疾首,他竟向皇帝请求出家,萧衍不允,刘勰于是烧发明志,发号慧地,在定林寺出家了。

萧统死后,谥号“昭明”,“昭”、“明”在古代谥法中都是褒义:“圣闻周达曰昭、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由此可见,萧统在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萧统在历史上被称为“昭明太子”,他选编的文学总集便被称为《昭明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