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褒奖蜀汉将领傅佥说:“蜀将傅佥在阳安关力抗官军,不顾安危而英勇战死,他的父亲傅肜(rong)又为了保护刘备战死。天下的善德是一样的,怎么能因为是敌人就区别对待呢。”傅佥是蜀将,为了抵抗曹魏权臣司马昭的入侵而身亡,为何其子司马炎却要褒奖敌对势力的傅佥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出身名门

时又有义阳傅肜,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三国志·杨戏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佥祖籍荆州义阳郡,为蜀汉名将傅肜之子。章武二年(222年),傅肜随皇帝刘备伐吴,结果蜀军在夷陵之战惨败,傅肜为掩护刘备撤退而战死。因此傅佥自小就是烈士遗孤,受到蜀汉朝廷的厚待。

傅肜英勇不屈的精神自然受到蜀汉朝廷的大力褒扬,所以傅佥对父亲的英雄事迹敬佩不已,自小就立志要像父亲一样为国尽忠,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二,镇守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佥少时被蜀汉朝廷任命为左中郎,而左中郎是郎官的一种,为皇帝的近侍。所以傅佥少时就跟随在皇帝刘禅身边,受到刘禅的信任,被其提升为关中都督。而都督在三国时为高级武官,负责镇守边疆的军事要地。而关中为曹魏辖地,蜀汉从未实际控制,所以傅佥的关中都督一职属于虚衔。

拜子佥为左中郎,后为关中都督,景耀六年,又临危授命。论者嘉其父子奕世忠义。(三国志·杨戏传)

景耀六年(263年),魏军大举伐蜀,刘禅担心汉中有失,决定派一员大将镇守汉中西面的军事重镇阳安关。然后刘禅就想到了傅肜为自己父亲尽忠而死的英勇,便决定派其子傅佥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禅此举是临危受命,类似刘备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夕败于曹操而派诸葛亮向孙权求救,可见刘禅对傅佥这位忠烈之后是十分信任的,这才在魏军来犯的关键时刻对他委以驻守阳安关的重任。而傅佥素来就受到良好的忠义教育,对蜀汉也是忠心耿耿,自然接受了刘禅的任命,迅速前往阳安关镇守。

此前阳安关的守将蒋舒曾担任武兴督一职,镇守武都郡的武兴,但因能力不行而被撤职。因此蒋舒对自己遭到降职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是蜀汉朝廷故意打压自己这个益州世族所致,便对蜀汉心怀怨恨。

现在傅佥前来镇守阳安关,使得蒋舒更加认为蜀汉朝廷不信任自己,便有了叛蜀投魏的意图。然而傅佥刚到阳安关,对蒋舒并不了解,所以并未察觉出蒋舒的反意。

三,力战身亡

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三国志·姜维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魏将胡烈带军攻打阳安关,傅佥便召蒋舒商议对策。而大将军姜维早就制定好了“据险不战,等待敌军粮尽再乘胜追击的”防御策略,所以傅佥决定坚守不出。但蒋舒早有反意,决定献出阳安关作为投靠魏军的见面礼,自然对此是极力反对,还讥笑傅佥胆小怕战,那自己率军出战就行。

傅佥是刚刚上任,对阳安关守军的控制力不足。而蒋舒在此地镇守多年,所以军中许多将领都是他的心腹,自然支持蒋舒。傅佥无奈,只得允许蒋舒领兵出战。然而蒋舒一出城就立即向胡烈投降,还带着魏军偷袭阳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佥没想到蒋舒会临阵倒戈,只得仓促迎战。然而魏军人数众多,很快就将傅佥包围,还劝他投降,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然而傅佥早就决定像父亲一样誓死为蜀汉尽忠,于是力战而亡。

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佥息著、募,后没入奚官,免为庶人。(蜀记)

然后魏军灭亡蜀汉,傅佥的两个儿子傅著和傅募因为父亲宁死不屈而被牵连入狱,接着被没入奚官为奴。

随后曹魏权臣司马炎代魏建晋,对傅肜、傅佥忠于故主,宁死不屈的精神十分佩服,为了表示自己的仁德,便下诏褒扬二人,还免去了傅著和傅募的奴仆身份,让他们成为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