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文学博山
作者 李传芝

忍着不吃饭,混到晚上十点半,觉得时间尚早,还得等一会儿才能吃深夜食堂,终还是换上衣服踱下楼来,冒着一身汗,出来六七百米,于陋巷口,简易棚下,要得一碗馄饨、一个菜煎饼,慢慢地吃起来。
馄饨没有我自己做的鲜,肉馅也有了一点隔夜的味,坐在马扎上,看着寥廓的星空,寂静的马路,三五个吃深夜食堂的人影,我觉得这场景好熟悉,往后拉四十年,就是。
院子里支棱着一张用破砖头立起来的水泥板桌子,从水瓮里舀几瓢水冲刷干净水泥板,摆上筷子碗碟,高高低低的板凳围着转了一圈,干了一天活回来的大人们,街上疯跑了半日的孩子们,一律坐下来,忘情地夹菜,喝糊糊,时不时大人喊一句:莫用汤匙打碗哩!要饭材料!又会严厉地呵斥:吧唧吧唧嘴干啥!吃饭不要出声!
坐最简单的板凳,用最寒碜的桌子,吃最粗糙的饭菜,过最幸福的日子。无数的人家在自家的院子里吃的就是今夜的这番深夜食堂,怨不得我觉得熟悉,因为这吃饭的方式遍布我童年的回忆和少年的记忆,以及我后来所有的印象。
深夜食堂吃得不是饭,是感觉,那种用粮食来填满所有空隙的适宜,不是因为饿才吃饭,而是因为吃饭才会唤醒心底的东西。
在这个满是焦虑和节奏的时代,认真地吃一顿饭并非易事,我们吃最精美的饭,说言不由衷的话,当吃饭成了一个流程,就会满身疲惫,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有几餐饭是自己能选择的?又有几餐饭是自己喜欢吃的?
比较所有的饭局,还是自己在自家院子里吃的饭最好吃,院子在远方,渴望在近处,深夜食堂慰藉的不是胃,是一颗心。在午夜梦回,吹角连营,一身尘埃,寻个城市的角落,安静地扒拉几口饭,黑夜太深,而灯光又太暗,陪着自己在这么深的夜里安安静静地坐着的,也都是值得的人,还说自己是来吃饭的吗?不,这是寻找落脚点,身和心。
人必须要待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当我们状态不好的时候,当我们无以言说的时候,当我们走过半生依旧还是独身一人的时候,当我们走了很多路再也不愿意走下去的时候,拯救我们的东西仅仅就是一碗汤汤水水。
没有天花板的地方,随处可见:山川湖海、戈壁沙漠、一隅小院、一个角落、最后一班车、小时候住过的小房子……在浓郁的夜色中,散去了挤挤挨挨的人群,然后我们步行去吃深夜食堂,碗端上来的那一瞬间,你的好多思绪一下子理清,所有事情都豁然开朗,所有的生活飞奔而来,所有的日子熬成了粮食,填饱肚子,也填饱来路和去路,路就亮了。

作者简介:李传芝,山东博山人,淄博市散文学会会员,博山区作协会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热爱文学,从教二十七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业余时间喜欢码字,喜欢读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文字怡情养性,文字让我们走得更远。
主 办:《文学博山》组委会
协 办:博山区摄影家协会
博山区酒水行业协会
总 编:王正军
副 编:远方 袁程刚
监 制:郑良前
本期编辑:苗会红 孙建萍 文博
顾 问:毕玉奇 刘培国 李琦胜
王延刚 任纪昆 李福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