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贫血明显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我国透析患者血红蛋白达标情况不容乐观,新近关于中国透析人群的调查显示,60%患者的血红蛋白不达标。而贫血的纠正与患者的预后直接相关。

一、贫血表现

贫血主要表现为组织缺氧和代偿性心搏出量增加。乏力、呼吸困难最常见,其他症状包括注意力难以集中、头晕、睡眠障碍、畏寒以及头痛等。

严重贫血时,可出现心悸、体力下降以及左心室肥大。有些患者的止血功能、免疫功能、性功能和认知能力同时下降。心绞痛、间歇性跛行和一过性脑缺血偶见。

皮肤黏膜苍白是最突出的体征,尤其是甲床、手掌、口腔黏膜等。心脏听诊可在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贫血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

红细胞生成素缺乏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红细胞增生、分化和成熟。促红细胞生成素大约90%由肾小管旁间质细胞合成。尿毒症患者由于肾组织的纤维化,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明显减少

铁及维生素缺乏

透析患者多数体内有明显的微炎症状态,氧化应激反应增强,造成铁的利用障碍,加重了铁缺乏的状态。另外,大量的维生素在透析中丢失,补充不足,也会造成造血原料的缺乏。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由于透析患者合并钙磷代谢紊乱,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而对红细胞的生成有抑制作用。同时干扰红细胞能量代谢,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红细胞破坏过多

透析不充分

尿毒症毒素损伤红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导致红细胞脆性增加。透析患者存在渗透压的变化及晚期的氧化应激产物,造成红细胞膜稳定性下降,容易被破坏。

失血

急性失血:透析患者抗凝过度造成消化道、呼吸道、皮下等组织器官出血;抗凝不足导致透析器及管路栓塞失血。

慢性失血: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反复的抽血检查、透析器及管路内的少量失血、女性患者月经过多等均会造成贫血加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活动系统性血管炎、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等多种自身免疫病。

三、治疗及调整

常见的方法可以通过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来进行纠正贫血。通过外用的红细胞生成素来补充自己的体内合成,同时在药物的补充方面可以通过补充叶酸、多维铁口服液等。

饮食方面,要注意补充新鲜的瘦肉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也可以有助于纠正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