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葛大爷因为糖尿病最近是总是感觉腿脚麻木,有时还有刺痛感,像被蚊虫叮咬的感觉。

一开始他也担心过是不是发病迹象,还测了血糖,但也没发现血糖波动,所以也没太当回事。

直到最近症状越来越频繁,而且不适感也越来越强烈,有时候晚上都会难受醒。

不得已才去了医院检查,医生却说并不大碍,就开了一种叫甲钴胺的药,叮嘱定期吃,用药一段时间后,症状竟然神奇好转。

原来大爷之前的症状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可以用药改善,甲钴胺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可能会问,这甲钴胺到底是什么药物?对糖尿病症怎么见效这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为什么糖尿病人要服用甲钴胺?

甲钴胺主要是作用于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的神经病变,一般好发于病程10年及以上的糖友,由于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长期维持较高水平,导致传递疼痛信号的神经及其周围的微小血管受损而发病。

别小看这些神经,一旦出现病变可能会影响人体四肢、肌肉、皮肤等正常感知能力,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残疾、畸形等严重后果

甲钴胺其实是维生素B12的衍生品,可以很好的作用于神经系统改善,帮助神经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保护神经纤维不受损伤,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普通维生素B12可以替代甲钴胺,但其实两者有很大区别。

通常所说的维生素B12一般是指氰钴胺,和甲钴胺一样,具有相同的钴胺素母环结构,但取代基团不同,而就算在人体内也是以维生素B12的两种活性辅酶形式存在,因此维生素B12和甲钴胺不能混为一谈。

加上甲钴胺不需要肝脏即可代谢,也不用再转化发挥活性,对于肝功能不好的人也可以服用。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研究显示,甲钴胺、维生素B12都能作用,但是甲钴胺无论是效果还是稳定性方面都优于维生素B12

另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和治疗共识(2013年版)》也建议可以,虽然B族维生素也可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但需要修复神经营养时,还是建议使用甲钴胺辅助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几块钱一瓶的甲钴胺,对付4种病很在行

甲钴胺的疗效好,价格也很亲民,日常除了用于糖尿病周边神经病变,以下这4种疾病也可以应用。

1、巨幼细胞性贫血

是因为缺乏叶酸或者维生素B12导致的贫血症状,通过服用甲钴胺,促进血流运行,让造血因子更加活跃,达到改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现象。

2、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甲钴胺可以帮助同型半胱氨酸转化为蛋氨酸,促进体内对其的代谢作用。有冠心病及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应用甲钴胺可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病症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下腰椎疾患

有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颈椎病等患者,因为疾病引起的神经疼痛、麻痹、乏力等症状,也可以通过甲钴胺改善症状。

4、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甲钴胺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和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神经痛问题,甚至可以降低带状疱疹引发的神经痛几率。

但要注意的是,甲钴胺虽然对上述疾病有一定疗效,但只是辅助治疗,要根治病情还需系统治疗。比如甲钴胺可以辅助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控制病情,但只适用于部分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所以,医生并不会直接推荐甲钴胺用作治疗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甲钴胺能长期服用吗?安全用药,牢记4点

甲钴胺常见有两种作用形式,一是口服,二是注射,口服副作用较小,可以长期服用,但注射直接作用在静脉上,会刺激血管,影响血液循环,不能长期注射使用。

甲钴胺的停药时间,一般根据药效情况判断,如果持续一个月疗效不明显就可以停药了。

另外,服药期间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光易分解

口服甲钴胺对光敏感,开封后需要尽快使用,药品存放也要避光保,另外输液给药时也需避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避免同部位反复注射

甲钴胺输液注射时,尽量避开会影响组织、神经密集的部位,且对婴幼儿等血管发育不完全的群体要特别注意;扎入时如伴有疼痛或血液逆流的情况,最好及时停止并更换部位注射。

3、注意不良反应

甲钴胺的稳定性很好,副作用也比较少见,即使出现症状也比较轻微,只有少数人可能会有较为严重的恶心、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随用药时长也会建立耐受逐渐消失。

但如果出现皮疹、荨麻疹等皮肤过敏症状,则需要立即停药,对该类药物过敏的人,也禁用此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经常接触汞以及汞化合物的人也不宜使用甲钴胺,因为药物会和汞(水银)产生化合作用生成有毒化合物。

4、药物联用禁忌

甲钴胺用药过程中,还要避免同时服避孕药,不然会出现低血压;也要避免同时注射用氯霉素,不利于贫血改善;另外要注意不能与氨基水杨酸、秋水仙碱、新霉素或组胺H2受体阻滞剂一起合用,否则甲钴胺无法正常发挥药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如果你也在服用甲钴胺,最好注意好上述事项,出现类似反应一定要重视,必要时可以及时停药复诊,让医生判断是否可以继续用药,以免不良反应给身体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