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梅雨季的到来,气候也呈现出湿度大、气压低等特点,而关节疼痛、胃肠道疾病、皮肤疾病也进入了高发季。如何在生活中预防?听听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怎么说。

胃肠道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黄天生介绍,梅雨季气温升高,人们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或者风扇吹得太久容易受寒,可能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再加上梅雨季节最适宜霉菌的生长繁殖,如果饮食不注意,霉菌毒素可以引起人体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以及使体内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等。

专家提醒

日常饮食中,要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仁、百合等。要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隔夜餐必须回锅加热;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在梅雨季节里,尽量做到少量、多次购买,多吃新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关节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科张凤副主任指出,梅雨季节低气压和高气压频繁交替,关节功能易紊乱,导致软骨释放炎症因子刺激末梢神经产生疼痛。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增加,人体热传导加速,也使得对疼痛刺激更加敏感。另外,梅雨季节气温既有下雨前的闷热,又有下雨后的湿冷,温差变大导致关节及周围组织调节功能减退也是关节炎易发或加重的原因之一。

专家提醒

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除了规范诊治、按时用药、定期复诊以外,调整饮食结构也十分重要,要多注意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饮食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含有动物脂肪的食物。多补充维生素D,例如鸡蛋、金枪鱼罐头等,或者可以服用维生素D丸,以避免因维生素D的缺少而造成的病痛。

心脑血管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悦育指出,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管扩张以散热,导致心脏和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大量出汗使体内水分流失,血液变得黏稠,易形成血栓,增加心梗和脑梗的风险;炎热天气影响睡眠,易引发情绪波动和血压上升,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专家提醒

室内温度宜设定在26℃左右,与室外温差不要超过8℃。进入空调环境前,记得擦干汗水,避免直吹;高温天气易使人烦躁,若过度紧张激动或大喜大悲会使得中枢神经出现应激反应,导致动脉血管异常收缩,从而诱发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所以心态平和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不要做剧烈运动,以身体感觉不到疲劳为度,不然会增加心脏负担而引起心肌缺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切记不要擅自更改药物的剂量或出现漏服的情况,以免延误病情。

呼吸道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赵龙姝指出,每年的梅雨季节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好发季节,闷热和潮湿助长了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空气的不流通、天气的骤冷骤热以及人群的交叉感染,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就很容易生病。主要症状有鼻部症状,如打喷嚏、鼻塞、流涕、咽干、咽痛、咳嗽、呼吸不畅、全身肌肉酸痛、发热等。

专家提醒

房间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常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应多站起来进行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梅雨季节昼夜温差较大,应及时增减衣物,以免受凉;如出现发热、咽痛不适,可口服连花清瘟或金叶败毒颗粒清热解毒,当体温大于38.5℃,可采用口服药物退热、适量饮水、卧床休息等方式,若发热不能控制,请尽快至正规医院呼吸科就诊。

此外,皮肤瘙痒、妇科疾病以及情绪类问题也在梅雨季节高发,专家建议最好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以增强免疫系统的保护,适当运动,清淡饮食也是保证这个季节健康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赵 立

编辑:毕扬静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