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昆曲诗词唱诵之雅、赏析百年海派旗袍之美……近日,2024年长宁区“国风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进长宁多所中小学,向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播满满的文化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昆曲是一种诗词艺术,能将诗词用唱的方式进行表演。”在威宁路小学,昆曲职业推广人、昆曲澎派闺门旦传人赵津羽为学生们带来了《艺无止尽 学无止尽——播撒昆曲种子》主题宣讲,她用昆曲的水磨唱腔演绎了贺知章的《咏柳》,第一次听到诗词可以被如此悦耳地吟诵出来,勾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宣讲中,赵津羽手把手教学生们学习昆曲表演中的各种指法,带着学生们穿上水袖服练习舞姿。“昆曲表演时,有很多时候需要想象力,加上五光十色的昆曲服饰,载歌载舞起来,就像一幅流动的绘画。”“这件水袖服上,还饱含着我们两个非遗文化——中国的丝绸和刺绣,这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赵津羽一边教昆曲表演,一边向同学们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赵津羽希望学生们认真学习,传承、发扬好传统文化,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愚一小学向红分校和市三女初,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保护单位负责人、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副会长周朱光先后为两所学校的学生们带来了《海派旗袍百年》主题宣讲。课堂上,周朱光首先抛出“什么是海派旗袍?”的问题,引起学生们对旗袍历史的好奇心和旗袍文化的思考。“旗袍按地域特点划分有很多种,清宫剧里常见的是京派旗袍,粤派旗袍的特征是宽袖,而上海地处江南,因四季比较分明,旗袍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逐渐衍生出受欢迎度更广的海派旗袍……”周朱光介绍,海派旗袍大约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有裹身、高领等,大方展现出东方女性的玲珑曲线之美,许多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在讲课中,周朱光还围绕手工刺绣等旗袍制作工艺向学生们分享了他的鉴赏心得。

2024年长宁区“国风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由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和区文旅局主办,旨在通过活动,帮助广大未成年人在学习了解、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