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产市场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而近年来,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国内有1.2亿套空置房,可以居住3-4亿人口;另外,6亿栋房子总量即使每栋住10个人,也足以支撑60亿人口。同时,每年新增的住宅供应量也超过1400万套,使房子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于是,不少人纷纷疑问,明明房子已经过剩了,为何开发商还在不断建房呢?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给出的答案,深刻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租售兼收:开发商的资金链和土地财政需求

开发商为何仍然不断奔波于建造新房子?温铁军提供了三个答案。首先,大多数开发商面临巨额债务的压力,停止拿地建房将导致银行追讨之前的贷款,并且无法获得新的贷款。这将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因此开发商不得不保持建房速度以确保资金的流动。其次,地方政府鼓励开发商不断建房,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持续的房地产开发也能增加土地财政收入,进而使地方财政稳定。如果停止拿地建房,土地财政收入将减少,进而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最后,投资炒房需求的存在也推动了开发商的建房行为。许多购房者并非出于自住的目的,而是将房子作为投资品来进行炒作,希望通过房产投资来保值增值。只有继续建房才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开发商盲目建房也是具有风险的,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当房价下跌或者房产税开始征收时,投资炒房需求可能会迅速下降,导致市场的持续供应过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地产市场的现实困境:过剩与调控的矛盾

尽管明明房子过剩,但是开发商仍在盲目建房,这一现象确实让人费解。然而,深入分析可发现,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困境。首先,过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对房子的巨大需求,从而使房地产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投资对象。其次,长期以来,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方面,将房地产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然而,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显示出致命的弊端,市场供应的过剩使得房价难以控制。面对着市场过剩问题,政府需要加大调控力度,目标是调整供需关系,保持市场稳定。然而,房地产市场调控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的复杂性和各种利益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新思考:从“房子”到“居所”观念的转变

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供需关系的失衡,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于“房子”的过度追求。房子作为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应当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然而,在追求房产投资回报的过程中,过多的投资炒房行为导致了市场的泡沫化和供需关系的失衡。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思考对于“房子”的定义,将其理解为“居所”的概念,强调居住环境的品质和功能性。同时,政府和开发商应当转变理念,注重提高居住环境的品质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住房市场的良性发展。此外,政府也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市场的失控和泡沫化。

结语:

房地产市场的过剩问题使得开发商继续盲目建房,然而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开发商为了维持资金链和满足土地财政需求,不得不继续建房。同时,投资炒房需求也推动了市场的供应过剩。然而,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需要政府的调控和市场主体的转变思维来解决。通过重新思考房地产市场的本质,促进居住环境的品质提升,以及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方能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唯有如此,房地产市场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