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9月14日,凌晨4点多钟,天色还是漆黑一片。

但热河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内,被无数的火炬和巨大的蜡烛照得如同白昼。

这天,是乾隆皇帝的83岁寿辰。

园子的中心区域,站满了穿着各式各样衣冠的贺寿队伍。

其中一支队伍,尤其引人瞩目,来自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

对于这次会面,惯常的说法是,因为乾隆“妄自尊大”、“强迫英国使团行屈膝扣头礼”,导致这场外交活动以失败告终。

中国失去了和世界先进文明交流的机会。

史学家蒋廷黻据此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不能平等地对待西方国家,所以,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不能平等地对待中国。”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02

关于英国使者是单膝下跪,还是三跪九叩,相关史料说法不一。

但有一点,可以得到佐证——

马嘎尔尼使团受到乾隆帝的隆重接待,并回赠了许多贵重礼品。

除了这次觐见,乾隆又连续四次接见了马嘎尔尼使团。

并将一盒清朝历代皇帝的小型画像作为回礼赠送给使团,请他们带回英国转赠给乔治国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迹象说明,“乾隆因为马嘎尔尼不肯三跪九叩而关上了中英谈判的大门”的说法,至少和事实是有出入的。

那真正导致乾隆拒绝马嘎尔尼的原因是什么呢?

03

清朝与英国的贸易往来中,有2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件——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1月,英国商船“安妮号”与厦门当地商人发生债务纠纷——厦门商人拖欠货款,还勾结官府,企图赖账,并驱赶“安妮号”。

“安妮号”船长暴怒,武力扣押了一艘与此事无关的大清商船,企图以此迫使清政府出面,帮其结清债务。

时任闽浙总督范时崇(范文程之孙),在与“安妮号”几番交涉无效后,调集福建水师包围了“安妮号”。

“安妮号”拒绝交出船只,并开炮轰击福建水师,斩断缆绳,拉着扣押的大清商船,扬长而去。

康熙派人调查,搞清楚事情原由后,认定:英国人的行为情有可原,下旨将拖欠货款的商人,以及与其勾结的官员捉拿下狱,对此事负有责任的官员予以革职。

英国商人此后可以自由出入各个开放口岸进行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件事——

乾隆元年(1736年)夏天,两艘英国商船来到宁波甬江口外。

当时,清政府已将浙海关从宁波改设到了舟山定海县(舟山港口水深,更适合大型商船停泊)。

宁波道台表示,按规定,外国商船要到定海海关去申报入关,不能直接在宁波交易。同时要求英国人交出商船上的火炮和主舵(怕“安妮号”的事情重演)交易完成出港时再返还。

英国人不肯去定海,也不肯交出火炮,放出狠话:“我们永远也不会再去定海或宁波交易。”悻悻而去。

但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英国人回来了,把船开来了定海。

定海官员没有因为之前的事拒绝他们,也没有再强制要求他们交出武器。

第二年,英国人又开来三条船,顺利完成了交易。

所以,清政府对于英国人来做生意是欢迎的。

但英国人想要的不仅仅是做生意......

04

时间往前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英国人就开始了对舟山群岛地区的情报搜集工作。

几年时间,把舟山群岛的航道、海潮、风向、驻军、城池、物产、居民等各种情况摸了个底儿掉。

绘制了精确的舟山群岛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之后,来定海的英国商船,携带的武器越来越多,一条船能携带20门火炮和40支燧发步枪。

火力大大超过了当地驻军。

乾隆越来越感到忧心,英国人怕不是要把舟山变成第二个澳门。

最终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达了一道命令,不准英国商船再去定海,只准去广州贸易。

因为广州的驻军力量比较强大,方便监视和防御。

某些史学家称这道命令为“一口通商”,说乾隆同时下旨关闭其他三个海关,标志着清朝走向“闭关锁国” 。

实际上这道命令,只针对到定海交易的英国商船。

其他三个海关正常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不只清朝——

唐朝,也只开放广州给外国商船做生意;宋朝时,多了一个泉州。

明朝,只开放月港(今福建漳州市龙海区),另外仅允许葡萄牙商人在广州做生意。

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中国古代历来把万里海疆看成难以防范、易生事端的禁地。

无论是漂洋过海而来的海盗,还是桀骜不驯的走私者、采珠人、私盐贩,都是朝廷头疼的对象。

所以,历代朝廷都只选择一两个军事力量比较强、官府能够掌控的港口,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

06

马嘎尔尼使团为何失败?

根本原因,是他向乾隆提出的6条要求:

1. 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2.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子,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

3.请于舟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即行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4.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5.凡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赐予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一千七百八十二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6.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外征收。

可以看出,第3条和第4条,几乎等于要搞出第二个第三个澳门。

因此,乾隆的态度骤变,下了逐客令,还给乔治国王带去一道诏书,就是著名的《谕英王乔治三世敕书》。

这封诏书常被拿来作为“乾隆妄自尊大、保守愚昧”的论据。

先别急下结论。

再看下,马嘎尔尼使团离京之前,军机处向沿海各省总督门发出了一道上谕:

“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今既未遂所欲或致稍滋事端。

今该国有欲拨给近海地方贸易之语,则海疆一代营讯,不特整饬军容,并宜预筹防备。

即如宁波之珠山等处海岛及附近澳门岛屿,皆当相度形势,先事图为,毋任英吉利夷人潜行占据。

……再粤海关抽收夷商税课原应按则征收严胥索。

英吉利商船来粤较之别国为多,将来该国货船出入固不便遽减其税,亦不可丝毫浮收,致该国夷商等得以借口。”

乾隆对英国人是嘴上说不在乎,身体却很诚实。

没有“天朝上国”对“蕞尔小邦”的轻视,反而非常重视英国可能挑起的战争。

07

后来的事,证明了乾隆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嘉庆四年(1799年),英国开始了对中国的武力侵犯。

嘉庆七年(1802年)3月,六艘兵舰组成的英国舰队,到达伶仃洋海面,以法国侵略葡萄牙、英国帮助葡萄牙防守澳门为借口,企图登陆澳门,并加以占领。

葡萄牙驻澳门当局深感无力抵御,遂向两广总督吉庆求援。

然而吉庆昏庸无能,认为英葡都是“洋夷”,“洋夷”开战,与大清无关,所以对澳门当局的求援置若罔闻。

葡萄牙驻澳门当局于是找到在北京的关系,将求救书递到了嘉庆皇帝的案头。

嘉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时的澳门虽然被葡萄牙人占据,但主权依然属于中国,英国人进攻澳门,那就是对大清的侵犯,必须坚决反击!马上下令吉庆出兵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庆得到圣旨,不敢怠慢,迅速调兵干预此事。

英国舰队怕引起与大清的战争,影响中清贸易,只得悻悻而去。

第一次澳门危机就此结束。

08

英国人终究是贼心不死。

六年后,随着拿破仑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王室跑路去了巴西。

英国人认为机会又来了,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9月再次派出舰队,满载800多陆军,第二次进攻澳门。

时任澳门总督法里亚,迫于英国舰队的军威,王室又逃亡巴西,于是躺平投降。

英军顺利登陆,接管整个澳门地区。

时任两广总督的吴熊光,知道澳门是大清国土,但也知道英国人不好惹,所以一心想着要息事宁人,不敢动武,只是派人去“劝诫”英军退出澳门。

到嘴的肥肉,英国人怎么可能吐出来?

老吴只好上报嘉庆。

嘉庆下旨痛斥老吴应对失策:

边疆重地,外夷敢存心觊觎,饰词尝试,不可稍示以弱

设该夷人一有不遵,竟当统兵剿办,不可畏葸姑息。

在嘉庆的严旨下,吴熊光以重兵进驻澳门关闸地区,威逼英军。同时下令,拒绝英商船进入广州交易,严禁卖给英国人粮食和蔬菜。

由于清朝的封锁政策,澳门英军给养日益困难,不得已跑到欧洲商人聚集的广州十三行地区,企图买些给养。

清朝总兵黄飞鹏见英军前来,立刻开炮轰击,“轰毙英兵一名,带伤三名,英兵即行退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中英贸易断绝、给养无法补充、清兵压境,英国方面最终于12月间全部撤出了澳门地区。

持续三个多月的第二次澳门危机,宣告结束。

09

英国人死心了?

没有。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又派出阿美士德使团前来接洽,又把当年马嘎尔尼使团的要求提了一遍。

嘉庆对英国的恶感可谓到了顶点,直接以“不遵守大清礼仪”为由下了逐客令。

但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

不说了,就到这儿吧。

参考文献:《清实录》、《清史稿》、《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国对外贸易史(第一卷)》、《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乾隆皇帝谕英王乔治三世敕书与有关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之观点在20世纪早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