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270多年的历史当中,宦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朱棣时期的郑和开始,到后期的魏忠贤,层出不穷的宦官轮流把持了明朝的朝政,致使国家走向变得诡异难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同为宦官也有好有坏,既有支持张居正的冯保,也有危害国家统治的刘瑾。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纷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号,但要说后世留名,除了郑和,那还有明朝最后一任权宦。

特别是他悲壮而又忠贞的死,不仅让满清看到了汉人的忠诚,更让历史记住了他的英勇。

尤其在同朝为官的文臣对比之下,他的所作所为超越了同时期的任何人,不光为明朝的宦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守住了为人的节操。

这个人就是明朝末年大太监,王承恩。

历史已经无法记住王承恩的诞生时间,只知他是河北邢台人。

明末动荡的局势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王承恩家也不例外,为了求生,他只能入宫当了太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刚饰演的王承恩剧照

进宫之初,他便拜到了曹化淳的名下,此时的曹化淳还没有出名、掌权,也是皇宫当中一个普通的太监而已。

只不过,曹化淳的师傅王安已经是皇宫当中响当当的实权太监,在王安的教导之下,曹化淳和王承恩都能恪守本分,为人正直。

可王安的另一个徒弟魏忠贤就不同了,他不仅在1621年借助明熹宗杀了王安,更是将曹化淳与王承恩排挤出京城。

也正是这一次打击改变了王承恩的命运,因为,两人被安排到了朱由检的信王府服侍。

等到6年之后,1627年朱由检继任大位,二人的命运也迎来了转变。

1639年,曹化淳又辞职还乡,崇祯的信任全部放在了王承恩的身上。

身份与地位的转变,自然招致朝臣们的吹捧,文武大臣纷纷拜倒在王承恩的门下,企图拉近与他的关系。

但这些巴结的行为,在王承恩看来全部是小人行径,他没有反驳,也没有接受,依然保持着自己正直的行事作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末风雨飘摇的局势已经让这个国家时日不多,各地爆发的反叛与起义活动层出不穷。

满人又在东北方向为明朝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双重打击之下,崇祯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精神紧张。

1642年,一本参劾王承恩的奏折放在了崇祯的书桌上,这一次崇祯对王承恩的信任产生了动摇,甚至出现了猜忌。

面对这种情况,王承恩主动辞职,并且将自己的落脚点放在了云南,远离朝政,以安崇祯的心。

时间刚刚过了一年,崇祯获悉当初参劾王承恩的首辅是一个政治骗子时,毅然决然的将其赐死,随后立即招王承恩回京。

收到命令的王承恩没有任何犹豫,立即马不停蹄地从云南返回了京都。

因为,在他心中服侍几十年的崇祯,已经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是他无法割舍的牵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次的回归,直到明朝覆灭、崇祯自杀,王承恩再也没有离开过。

1644年3月,明朝生死存亡的时间到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进抵京城脚下。

沿途李自成没有受到像样的抵抗,各地官员与宦官纷纷低头投降,哪怕在京师,各部官员也出现了叛国投敌的现象。

有亲自开放城门迎接李自成的兵部尚书,也有朱家子孙朱纯臣主动投降,其他的文臣武将没有一人勤王护驾。

3月18日,崇祯最后一次在皇宫鸣钟召集朝臣,可是没有一人响应他的召令,全部置昔日的皇帝于不顾。

只有王承恩还敢站出来,带领为数不多的太监进行抵抗。

万念俱灰之下,崇祯也下定决心走上最后的道路。

他先是劝慰自己的皇后与贵妃自杀,又将自己的两位公主杀死,同时,也劝嫂子张皇后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他在王承恩的陪伴之下来到了景山,此时王承恩的存在,使得崇祯没有真的成为孤家寡人。

面对伺候自己一辈子的老人,崇祯给他下的最后一道命令便是在自己自缢之后,立即逃出京城。

面对着崇祯,王承恩给出了自己的答复,那便是遵旨。

可实际上,王承恩在服侍崇祯上吊之后,自己也用腰带吊死在了崇祯的旁边。

临死之前,他向崇祯行了最后一次三拜九叩,主仆二人,最终在另一个世界又一次相遇了。

王承恩死后,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入关的满清,对他都极致推崇。

褒扬他忠君爱国的情操,更是在顺治时,将王承恩的墓穴安排在了崇祯皇帝的墓葬旁边。

现在的王承恩,依然安静的躺在思陵的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此种种,王承恩到底该不该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