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川乡位于腾冲市南部,国土面积179.48平方公里,辖12个村(社区),132个村民小组,168个自然村。有人口8001户29499人,有汉、傣、阿昌、佤、傈僳、回6个世居民族。全乡有贫困村4个,分别为户弄、向阳、茅草地、坝外,贫困发生率高达9.27%。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市人大联系挂钩蒲川乡并安排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针对挂钩村的不同情况,与乡党委政府开良方、下猛药,一系列扶贫举措落到实处:道路硬化,破解出行难问题;易地扶贫搬迁,破解安居难问题;发展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破解增收难问题;全面落实贫困户子女就读营养餐改善、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贫困子女大学贷款、联系社会帮扶和“雨露计划”等帮扶政策破解上学难问题。

在蒲川乡西南的户弄村,这里山高林密,汉族和傣族、阿昌族交错杂居,贫困与落后共存,一直受出行难、上学难、饮水难、安居难等诸多难题制约。2014年时,全乡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当时的村两委干部看到叶芹芬一家缺乏劳力、教育负担重,将她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提起孩子上学读书有多难,叶芹芬说:“没有修路前,孩子们上学的路十分崎岖,从家到学校走路要三四个小时,骑摩托要一个小时,雨季时道路泥泞不堪,很容易滑倒;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很少。” 叶芹芬继续说:“自己的命运改变不了,但一定要把孩子们送出大山,我们夫妻俩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再苦再难也要抚育三个孩子上学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挂钩的市人大的同志结合我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育扶贫、发展产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帮扶措施。而且经常到我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宣传扶贫政策,帮助发展种养殖业,及时为我申请了产业奖补金;孩子不仅享受了寄宿生补助、助学金、雨露计划补助,每年还能得到一定数额的教育资助,一系列帮扶政策的落实,让我们这个本已捉襟见肘的家庭,重新燃起对生活和未来的渴望”,叶芹芬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润香是叶芹芬的大女儿,据村支书孙金春介绍:许润香从小就很懂事,很勤快,是个不怕吃苦的好孩子,常常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体验过生活艰辛的她,更能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从小就立志走出大山。为了帮父母减轻负担,原本可以到腾一中上高中的她,选择了留在离家近的腾六中。高中三年她一刻都不曾懈怠,周末放假,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回家与父母团聚,而她独自留在学校温习功课。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昆明医科大学。在全家沉浸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时,一家人也为大学的学费犯了愁。市人大帮扶责任人积极奔走、牵线搭桥,帮助许润香申请到了上大学的助学基金,解决了后顾之忧。大学四年许润香成绩优异,2022年还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贫寒的家庭培养出如此优秀的研究生,一度在小山村里成为美谈佳话,都说他们夫妻养出了个金凤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和许润香交谈中,她说得最多的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知识是能改变命运的!最感谢的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有感谢市人大为我家出谋划策,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的帮助点燃了我们贫困家庭孩子圆梦大学的希望之火,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未来可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榜样的姐姐也激励着弟弟徐叁旭,他说,我成绩没有姐姐好,但我也要在云南省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学习一技之长,将来靠双手致富,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每每提及自己的孩子,叶芹芬都喜上眉梢,脸上容光焕发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岁月磨砺留在身心上的烙印和创伤都不复存在。她表示如果不是国家的政策和市人大的帮扶,自己的孩子就不会有今天的学习机会,一家人的日子也就没有奔头。

在户弄村委会,村总支书记孙金春介绍:“自脱贫攻坚以来,全村自来水、电、水泥路、通信网络直通每户人家,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木瓜、旱鸭等特色农产品种养殖,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869元,全村于2016年脱贫出列,2021年被评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目前全面落实了贫困户子女就读营养餐改善、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贫困子女大学贷款补助和‘雨露计划’等帮扶政策,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上学不再是难题,村里尊师重教的氛围非常浓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短期靠扶持,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不能让贫困人口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自脱贫攻坚以来,通过教育脱贫,无数贫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许许多多像许润香一样的贫困家庭学子,通过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帮扶、挂包单位帮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走出大山,插上知识的翅膀,飞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