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冷不冷,就看八月十三”,八月十三到了,今年冬天是寒冬吗?

季节匆匆,岁月轮转,袅袅西风吹过雁,转眼间,秋分已经4天了,还有12天就迎来寒露节气了。
深秋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虽然,此时还是阴雨连连,但是北方地区的冷空气已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在其冷高压控制之下,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基本结束,有利于收割、晾晒。
此外,在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到了晚上又比较寒凉。尤其是东北地区,往往到了收苞米的时候时常会出现雨夹雪的情况,非常寒凉,农民劳作时会非常遭罪!

当然,虽然南方到了这个时节,温度还比较高,但是,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对南方晚稻也是有一定危害的。发生冷害会导致空秕粒增多,影响产量。尤其是到了寒露时节,像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一带要注意防范。
正值秋分节气,根据古代先人的经验,秋分的第一个节气即为“雷始收声”。在秋季,雷声因阳气逐渐减弱而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在八月的中旬之后,阴气开始逐渐侵入地面,导致雷声逐渐消散。因此,古人认为这个时候还有雷声和雷雨天气是不好的现象。

当然,民谚说的是黄河流域,不是说南方和东北。
另外,在农村还有“冷不冷,八月十三早看天”的说法,就是从八月十三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冬天的情况。
虽然,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也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不妨碍我们了解古代文化。
那么,按古人总结的农谚,八月十三当天天气情况会对当年的冬天有什么预示呢?冬天是寒冬吗?雨雪多不多呢?下面来看看古人留下的八月十三这天农谚是怎么说的!寒冷雪多吗?
一、八月十三雨纷纷,冬至落雪白皑皑
这句农谚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古人在长期劳作和生活中观察,如果八月十三这天下雨了,那么到了冬季,雪天就会比较常见。
古人这种说法也不没有道理的,随着秋季的深入,冷空气的势力开始加强,并不断地向南深入。如果,这个时候阴雨连连,必然会使温度进一步下降,当大气层中的气压和温度已经进入了一种适合降雪的状态,雨雪天气就会早来。

雨雪天气来得早,短期来看,对东北秋收会带来一定难度,农民在雨雪中收获会更辛苦。
但是,长期来看,对于华北等一些地区来说,冬天雨雪多又是好的现象。因为,冬天的降雪可以保持土壤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冬小麦、大蒜等越冬作物在寒冷的冬季受到损害。同时,降雪也可以杀死一些在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减少来年对农作物的损害。
因此,对于这些地区的人们来说,如果冬季的降雪增多,就意味着来年的农作物可能会更好。
类似的农谚还有“八月十三动了流,今冬多雪白皑皑”,表达的意思相近。
二、雷打八月十三,冬季多雨雪
这条农谚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容易理解,说的是如果农历八月十三这天出现雷雨,那么冬季的雨雪就会多。
依据古人的经验,到农历八月十三时,作物生长已进入最后阶段,天气也开始转凉。如果这一天下雨并打雷,气温将进一步下降,并可能伴随大风,容易导致农作物倒伏和减产。
此外,如果农历八月十三以后的雷雨天气频繁,预示着后期雨夹雪的天气增多,对东北等北方地区秋收有影响。同时,这也预示着冬天会比较寒冷。

总之,以古人留下农谚来看,农历八月十三这天有雨或雷声的话,冬天可能会寒冷雪多。
还是那句话,农谚不是天气预报,也不是预言,只是古人在当时条件总结的经验,要想判断天气,还是要结合现在更科学的天气预报!
对此,大家怎么看?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