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启七年八月丁已(1628年10月2日),大明信王朱由检奉天启帝遗诏继承皇位,改元崇祯,也就是明崇祯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s.天启帝相关资讯可查看之前的文章《明朝木匠皇帝:爱奶妈爱发明,大爆炸成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崇祯帝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约,是为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异母弟,他的皇位也正是从朱由校手中获取。朱由校在临死前,召来当时的信王朱由检入卧室,命他继位,说:

来,吾弟当为尧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皇帝坐像

遗憾的是,崇祯帝并没如他哥哥期许的那样,成为一代明君中兴大明,反而在继承皇位统帅着大明朝这艘漏洞百出的航船,在行驶了17年后,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闯王李自成兵临北京后,以一根绳子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其结局堪称明朝最烈皇帝,甚至纵观中国历史,被俘虏被杀死被逼自裁的皇帝虽少但也偶有发生,如崇祯在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且南京有完整的六部可随时运转的情况下却选择自缢而非南渡的,崇祯以烈性可谓国朝皇帝中的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由检在自缢驾崩后,后世为朱由检所上庙号甚多,满清和转战到南方的明朝官方上过的庙号有怀宗、思宗、毅宗、威宗,候补的庙号有烈宗、正宗、敬宗、乾宗等。

思宗是弘光政权¹为朱由检上的第一个庙号。毅宗是弘光政权为朱由检上的第二个庙号。尽管已定夺庙号思宗,但有不少臣僚对这个庙号不满,因为思字在谥法中有“追悔前过”之意,属于下谥,比如周思王和蜀汉后主刘禅的谥号就是思,用这个字当庙号有辱朱由检之“圣德”,所以赵之龙、余煜、李清等臣僚纷纷反对,顾锡畴又拟了“正宗”的庙号。起初弘光帝拒绝赵之龙的建议,后来高弘图去位,马士英当权,余煜上疏请改庙号为“毅宗”,另有人提议用“敬宗”,弘光帝选择了“毅宗”。可能是因为思宗和毅宗都不能令所有南明臣民满意,所以到了隆武政权时,又改朱由检庙号为“威宗”。

崇祯帝和他的老爹朱常洛一样,在生前没来得及修自己的陵寝,但两人的区别在于,当爹的称帝只有一个月,而朱由检则是登基后大明朝内忧外患,所以朱由检死后只能与周皇后一起下葬于田贵妃墓中,称为“思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陵旧照

大明朝的好大儿

崇祯皇帝驾崩后,作为大明朝的好大儿朝鲜,也硬气了一把,硬生生将崇祯座位了朝鲜的一种纪年法。

在崇祯驾崩的四十年后,也即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延平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大明彻底灭亡,中国全境进入满清时代。但朝鲜官方出于小中华思想,坚持以大明帝国为正统,在国中仍然使用崇祯年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崇祯纪元后八十三年(1710年),崇祯后再癸丑(1733年),崇祯后一百三十八年(1765年)等等,这种纪年方法被称作“崇祯纪元”。甚至直到清末,民间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遗民立扯淡碑,东渡移民成日本孔夫子

明朝遗民有无数人心怀故国,甚至坚持反清复明献出生命。而也有这么两位,一位立下一块“扯淡碑”成为现代人的笑谈,以为其人为穿越者,另一位东渡日本,其学术思想影响日本至深,被称为日本孔夫子

①扯淡碑

扯淡碑的碑首横刻“再不来了”4个字,碑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6个大字,而“泰”字左右“扯淡”二字特别明显,因此民间称其为“扯淡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碑正面共刻111字。这块碑无墓主人姓名,也无确切立碑时间,碑文藏头露尾,扑朔迷离。

碑首横刻“再不来了”4字。碑的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6个大字,“处”字已残。“泰”字右刻“扯”,左刻“淡”。扯字下竖刻“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2行32个字。淡字下面竖刻“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2行32个字,正面共刻77个字。其中的甲申即位崇祯十七年,也即崇祯自缢的当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扯淡碑是河南淇县名胜之一,原在北关八角楼西祖师庙内,文化大革命时被推倒在农机公司井台上,1984年4月迁入摘心台公园,并复制完好。该碑无墓主人姓名,无立碑时间,碑文藏头露尾,扑朔迷离。墓主人尚未考证,学者写了许多文章。有人说是明朝勋臣沐氏的墓碑,有人说是明崇祯皇帝的墓碑,还有人说是崇祯皇帝第三子定王朱慈炯(“朱三太子”)的墓碑。

②日本孔夫子

被称为日本孔夫子的,则是在鲁迅《藤野先生》中出现过的朱舜水: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之瑜(1600年12月26日-1682年5月23日),字楚屿,又作鲁屿,流寓日本后为纪念本乡山水,取号舜水(余姚江古称),故学者称其为“舜水先生” ,是明朝学者、教育家,浙江余姚(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龙泉山)人,日本学者称其为“日本的孔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之瑜从小聪颖好学,轻视功名,在明末曾三次被皇帝特征但未就。清军南下江南后,为了匡复明室,驱逐清军,朱之瑜先是追随鲁王朱以海,后来又参加抗清名将郑成功、张煌言的北伐;期间三赴安南、五渡日本,奔走于厦门、舟山之间,向日本乞师复仇。

永历十三年(1659年),在看到清政权日趋坚固,复明无望后,朱之瑜只得流亡日本,被江户幕府破例允准定居长崎。他的学问和德行得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礼遇和尊重,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聘请他到江户讲学,许多著名学者都慕名来就学。朱之瑜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着明朝衣冠,追念故国,于明郑永历三十六年(1682年)在大阪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德川光圀等私谥“文恭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舜水像,取自上海《国粹学报》 (1905.2)

朱之瑜在日本讲学时,深刻总结明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揭露理学末流的空疏弊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其思想对日本的水户学有很大影响。他还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人民。

以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文中注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①弘光帝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7月1日),为明朝被迫南下后的首位皇帝,原为福王。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朱常洵之子。他是明熹宗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的堂兄弟。思宗殉国后,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在位仅一年。弘光元年清军南攻,朱由崧被俘,押往北京,翌年被处决。后永历帝为其上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编辑|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