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1566》中,周云逸是第一个出场、第一个下线的角色。

在气候异常、一冬无雪的背景下,作为大明朝的气象局局长、天文台台长,周云逸直言进谏嘉靖、痛陈朝廷积弊,最终被冯保杖毙于午门。

这一天是嘉靖三十九年的除夕。

国人向来有四大宽容定律:来都来了、人都死了、大过年的、孩子还小。

明明是家家户户庆团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好日子,向来以汉文帝为对标对象的嘉靖,为何却忽然夏桀商纣附体,纵容默许冯保杀了周云逸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史书,向来都有武死战、文死谏的传统,对于敢于直言、善于劝谏的诤臣一直是正面评价、予以褒扬的。

何况,周云逸所说的“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根本就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为何嘉靖却痛下杀手呢?

发现真相,从合订本开始。

在周云逸被杖毙之后,镜头一转,嘉靖厚重的嗓音回荡在紫禁城。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从新年初一到十五,朕一个人在玉熙宫斋戒祈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周云逸死后,迫于形势的嘉靖只能下罪己诏,沐浴更衣、斋戒祈雪。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古代的皇帝老儿们热衷于鼓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学说。既然皇帝是天子,那天象异常、自然灾害都是上天对他们的警示。所以,这口锅注定要嘉靖帝自己来背。

既然是背锅,古往今来没有谁会愿意。以九五之尊的显赫地位,蒙受窦娥一般的不白之冤,嘉靖更是心不甘、情不愿。

甩锅、甩锅,必须甩锅。不过,甩锅要有权威认证、官方背书,否则王公贵胄、黎民百姓们不接受、不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业的事只能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就像罗刹国有了疫情,官方信息要认准卫健委;天空上突现地震云,科普时间都留给地震局;旱涝异常是不是与某大坝有关,水利部门才有发言权。

在大明朝,无论是天上飘过了扫把星,地上发生了大地震,京津冀出现了暴雨,大西南遭遇了旱灾,只要有了钦天监的官方盖戳,一切都是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于是,我们再看全剧的第一句台词,就显得意味深长。当时,现任东厂提督太监、未来的司礼监一哥冯保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最后问你一句,今年腊月,为什么不下雪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保这话看似阴阳怪气,实则暗藏玄机。事实上,进谏不是周云逸主动的选择,他不过是被时代与命运拣选的那个。

最后”两个字从侧面说明,关于今年腊月不下雪这个问题,双方之前就曾反复切磋过。

这既是最后的通牒,也是给周云逸活命的机会。但凡周云逸知趣又识相,能够按照嘉靖的意思回答问题,自然就会轻松过关、逃过一劫。

然而,周云逸的求死欲很强,他的回答让冯保的提问变成了送命题。

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天怒人怨——短短四个字,周云逸就把不下雪的世纪难题定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给自己的答案佐证,他还不忘用自己的学阀身份来加码,“我是大明的官员,尽自己的职责,用不着别人教我。”我简单翻译一下这句话——老子是气象局局长、天文台台长,是解释天象的业界权威,不用别人来指手画脚。

这句话一出,约等于掀了桌子,直接断绝了嘉靖的念想。于是,周云逸果断下线。

在这辞旧迎新、喜庆祥和的日子里,嘉靖帝本来不想杀周云逸。只是,对于一冬无雪的锅,他不想自己来背。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钦天监是大明朝天文气象领域的权威部门,垄断着所有的解释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靖派冯保问话于周云逸,摆明了是让周局长帮忙找回面子、圆个场子。周局长只要从专业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释,这都是自然现象,与皇帝德行无关。辟谣的新闻一出,大明朝的子民们必然会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嘉靖帝想得简单,周云逸处理得干脆。他不但没有按照领导的意思办,反倒是直接给出民不聊生、天怒人怨的结论。这回答,直接将嘉靖钉在了耻辱的十字架上。

朱道长本指望着下属帮自己开腔,谁知道周局长选择直接开枪,击碎了领导所有的幻想,还顺手把棺材板给钉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嘉靖若不求证于周局长,一切还有转圜的余地;现在,学术权威给出了结论,天象异常就是皇帝的锅。嘉靖帝的尴尬可想而知。

更加可恶的是,周云逸对天灾异象发表意见、给出结论还算是职责所在。但是,你一个气象局的局长,居然对大明朝的财政收支状况一清二楚。这背后如果没有高人指点、宵小怂恿,简直是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以为周云逸是队友,到最后才发现他原来是对手。

恼羞成怒的嘉靖只能彻底摆烂、痛下杀手。来呀来呀,互相伤害啊。

你让我过不好年,我让你过不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