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明:本专栏依据严谨史料写成,为杜月笙历史传记,非虚构类小说
经历无数辛酸,多少苦难,二十多年来始终竖起脊梁,发奋向上,到一九三一年,四十三岁的杜月笙终于登上了人生之巅。
临峰怅苦寒,锦衣对当年。
一旦公开道,青云在平地。
想起十五岁时,老外婆送自己到上海滩谋生活、打出路,祖孙泣别时的那句誓言——“外婆,高桥家乡人人看我不起,我将来回来,一定要一身光鲜,一家风光!我要起家业,开祠堂!不然,我发誓永远不踏上这块血地!”杜月笙的胸膛里翻滚着无尽的豪情与惆怅,二十九年的奋斗为的就是今朝,不管虚华怎样,只为曾经的誓言砸响那一块血地。
在上海滩三大亨中,杜月笙是最不喜欢守财买田置业的那一位。在他日进斗金,流水般的银钱左手进,右手出,善门大开,救急恤贫,雪中送炭时,一些要好的朋友总是苦口婆心地劝他,还是要置点田地,做子孙福田的呀,杜先生。但每次杜月笙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杜家子孙要自家奋斗,成家立业,不能存有丝毫依赖心理。
但为了十五岁时的那一句誓言,为了让世世悲苦的先人们能扬眉吐气,这一次杜月笙彻底抛掉了往常的作风,自一九三零年开始,他便刊登广告,征询本支,请高人纂修族谱,同时一次性豪拨五十万巨款,在高桥祖宅杜家花园附近,购地五十亩,招募名师良匠,水木清华般地营造起杜氏祠堂来。
杜氏祠堂营造起来后,杜月笙的朋友门客学生子纷纷前来进言,这次要大做特做,喧腾豪华地风光一场。杜月笙说:“办这一场风光盛会前,我还有两桩事体要办。当年我在高桥读私塾,每月五角钱的学费真是难煞苦寒人,今朝衣锦还乡,我要再掼十万大洋造一所学堂,让高桥的小朋友都能受教育,有书念。”
受这一番话的感染,有人站出来说:“为成杜先生宏愿,我倡议大家齐心赞助一些图书,在祠堂旁捐建一座藏书楼出来!”
王伯群、吴铁城、杨虎、陈群、谢葆生、杨管北等一百二十五位杜氏近交好友积极响应,最终为“高桥杜氏藏书楼”聚赠了十万卷图书。
十万大洋,十万卷藏书楼,时人评价说,此一举上以崇先祖,下以启后贤,不但开风气,而且有裨于世道人心,杜月笙堪称侠而儒者。
杜月笙要办的另一桩事体更与他幼年的苦难有关,他说:“这些日子,我时常想起我的母亲。我三岁那年,上海霍乱猖獗,多少人死在墙角街边,我的母亲也是在那个时候病死的,从那以后我们一家就步上了更悲惨的命运。贫病是苦寒人家擦不去的辛酸泪,我的造化也是故土的造化,我想用祠堂边剩下的那一块空地,为高桥办一所济群医院,让贫寒孤苦,生老病死都可以得到我杜某人的一些照顾。”
有钱有势,有情有义,事好办,景易成。
一九三一年春夏,杜氏祠堂造好了,藏书楼、学塾、医院也竣工了,杜月笙布衣雄世,鲜衣怒马的大场面终于可以拉开大幕了。
五月,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庆贺礼物,便开始自四面八方涌来,其中最多的是匾,其次是联、是屏、是幅,之后即是各种古董珍玩,旗伞花篮,甚至还有大额的礼券现金。
当时有评论说,向前一轮回,向后几十载,近乎所有的达官贵人都给这位上海滩头号闻人献上了颂词,将这些颂词连贯在一起,俨然是一篇自然天成的江湖大好文章。放眼上海滩,此等一人、一家、一族、一世的旷世盛典,怎一个空前绝后可以形容!怎一个言出若鼎可以担载!
为了将杜月笙这位“总神主”风光隆重地送到高桥杜氏祠堂,当时的杜公馆仿效领军开府的北洋军阀,甚是高调地成立了杜祠落成八大处。八大处的八大秘书,大名个个如雷贯耳,其中尤以前朝名士杨度最引人瞩目。
杨度是湘中“帝王学”宗师王闿运的入室弟子,步入风云后,曾立有“愿为帝王师”的宏愿。袁世凯权势如日中天时,他从旁推波助澜,倡组“筹安会”,为其复辟帝制策划奔走,最终害一代奸雄羞愤而崩,而他自己也成了变更国体祸首榜上的第一名。
被继任大总统黎元洪通缉后,杨度先逃进天津租界,后蛰居在青岛。那时,各路军阀强人纷争不断,杨度避过风头后雄心不死,妄图拉曹锟、吴佩孚来践行他的天下理想,结果又是一场不得乱世要领的乱弹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