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布伦特原油的价格又已经回到了90美元的高位,最近虽然有所回调,但看趋势的话接下来还要上涨。

而上涨的不只是是有,几乎所有大宗商品,都有不小幅度的上涨——而且这还是美联储一路加息到5.5高位的情况下。而现在,美联储加息已至尾声,虽然鲍威尔依然嘴硬,并“制造”出各种数据予以配合,但市场都在押注他撑不了太久就得降息;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也已触底,财政刺激步步推进,货币政策储备引而待发。从这个趋势来看,油价为首的大宗商品,不仅当下回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随着并随之带来美元信用的坍塌和美国对大宗商品控盘打压能力的削弱,而越来越高!

这看上去对中国似乎不是个好消息——毕竟众所周知,我们是全球最大工业国。而且众多资源高度依赖进口。能源为首的大宗商品涨价,会大幅抬高原材料成本,进而推高商品价格。价格上去了,需求自然会受到抑制,这对我们这种靠生产工业品维生的经济体不是什么好事。

这个逻辑,在过去很多年都是一直有效的。但这一轮油价为首的大宗回涨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政府的态度似乎很暧昧,虽然也不能说乐见吧,但对这种油价上涨,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甚至从各种迹象来看,中国这边还隐隐有些顺水推舟的意思。

这是为什么?其实从根本来讲,是逻辑发生了变化。因为从现在开始,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能源甚至工业金属的长期走牛,对中国来说,逐渐变的利大于弊!

一个超级工业国,怎么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感起兴趣来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想想,我们生产的工业品,主要是卖给谁?

这个在过去不是问题:当然是卖给欧美。欧美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也是我们生产的工业品的主要销售对象。

但这个出口对象,未来变得不再可靠。不管是因为欧美衰落、购买力长期趋紧也好,还是他们对华封锁制裁也罢,反正欧美的市场,会趋势性的不断缩紧。

那怎么办?我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内循环,提振内需。但光内需是不够的,毕竟我们的工业体量是按照供应全球来配置的,内需再怎么起来,也只能当保底的基本盘,不足以填饱中国工业体系的胃口。

所以只能开拓新兴国家市场,用它们的增长,来对冲西方市场的下降。

这就是我们的一带一路。

不过新兴国家市场也有个问题,就是比较穷。除了中东那几个阿拉伯石油土豪,其他的包括俄罗斯在内,都是一帮穷鬼。

那怎么办?就得让他们变的有钱。而变得有钱的最好办法,除了让他们承接一些低端产业,就是大宗商品涨价。毕竟新兴国家虽然普遍没钱,但土地面积摆在那儿。有土地就有各种资源,只要资源涨价,他们自然就有钱了。

当然,资源涨价,我们的工业品成本也会上涨。搁在以前,这会遏制我们的出口和消费。

但现在不一样。首先,这一次的资源涨价,本质上是对美帝一直以来的消费主导生产,用美元打压大宗商品价格的传统套路的拨乱反正,而这种拨乱反正,严重侵犯美帝根本利益,光靠资源国是搞不定的。之所以现在能玩出趋势,那是是中国这个大佬在后面撑场子。

既然我们撑了场子,那自然可以从中获取回报——具体来说,就是大宗商品会越来越多的采用人民币结算——也就是我们也可以用印钞机换资源了,而且这种状况,会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而愈发汹涌。

这就很划算了!只要人民币国际化能够顺利推进,只要越来越多的资源可以用人民币结算,那就算资源上涨,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利的。而且,这帮新兴国家拿到了钱,还是会买中国的工业品,如果买了剩下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人民币信用的增加,他们未来还会越来越多的投资中国的金融资产——等于是钱又回来了。

如此一来,中国就跟新兴国家,尤其是资源国,构建起了经济闭环。资源价格上涨,资源国的购买力就越强,咱们得工业品销路就越好。

当然,这里肯定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以前不这么玩呢?

一方面,这么晚是挖美元的墙角、挖美帝的墙角,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行。以前中国实力不具备,撑不起这个场子,不能帮大家抗住美帝的报复,所以大家有这个贼心也没这个贼胆。至于现在,美帝已经被中国彻底拖住,在中东影响力直线下降,所以大家的心才会活络起来。

另一方面,以前中国的工业体系大而不强,主攻的是中低端消费品,利润大溢价高的工业品中国制造不了,所以就算把这套玩成了,这帮新兴国家拿着钱,也还是要大批量的从西方采购——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中国,对人民币的信心,进而拒绝人民币结算,甚至就算结算了,也会赶紧换成美元买美债,而不是直接用人民币买中国资产。现在中国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基本上已经把最顶端以外的工业产品全部突破,这样我们有了承接资源国购买力的池子,他们对我们国家,对人民币,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也会随之上台阶。

这就是现在开始这么玩的主要原因。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借此控制产业外移的进度。

产业从中国移出,这个是美国一直力推的。但其实站在中国的角度,这个进程我们也不反对——毕竟我们也不想自己的国民永远做衬衫拧螺丝。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一些低端产业继续呆在中国的条件也确实越来越不具备。

只不过,虽然都是产业转移,中国的想法跟美国是不同的。

对中国来说,我们要的是有序外移,产业外移的进度和程度,必须跟我们的产业升级同步。

这个是很重要的。毕竟我们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民众的就业和收入是个大问题。虽然产业升级如火如荼,但就算一切顺利,创造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也是有限的,依然有很多的人会在普通甚至有些低端的产业和岗位上谋生。所以我们不能什么产业都转移出去,哪怕是可以转移的产业,也要把握好进程,与我国的生产力以及就业情况相匹配。

但美国的想法不一样。它希望是能转尽转,不能转的创造条件也要转,而且越快越好,甚至不惜为此支付补贴,承受通胀代价。

这就对中国构成了威胁。毕竟产业升级是未来,传统产业是当下,当下的经济底盘如果被产业转移给冲松动了,那就麻烦大了。

那么,怎么应对?能源和原材料上涨,就是一个不错的对冲方法。能源和原材料上涨,不仅能增加新兴资源国的购买力,而且还会削弱产业转移承接国的比较优势。

毕竟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人工成本已经不算低了,我们很大程度上是靠工业体系和产业集群的优势来维持中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

但这种比较优势是有限的,只要后发工业国的人工成本足够低,那就足以对冲掉这些体系集群优势——而如果再加上美国的刻意引导和照顾,那就更厉害了。

可是,如果来一波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通胀,那情况又会不同。当能源和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的占比提升,那就相当于拉低了其他要素在产品成本中的占比。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后发工业国的工业体系不如我们,产业集群不如我们,所以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能力本就不如我们。再考虑到我们在能源和原材料获取方面,无论是价格还是稳定性,都会强过这些后发小国,这么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的产品相对竞争力,滞缓产业转移的进程。

而最重要的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财富和购买力,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资源国的转移。以前美帝一面强势打压大宗商品价格,一面带着盟友用它们印的钞票轻松换取资源。现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不仅意味着同样的资源要支付更多的钱,更意味着美元信用的松动。

这种转变背后,就是大宗商品,将越来越多的替代美元,成为国际硬通货和财富象征;西方会因此陷入通胀,购买力逐渐萎缩;资源国,以及跟资源国紧密合作,充当他们总后台的中国,则会从中获利。这不仅会增强我们对美国的比较竞争力,促使中美实力对比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进步,同样也有利于中国确立对后发工业国产业承接的主导权。

毕竟对于后发工业国来说,他们必须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卖出去。美国能引诱它们,是美国有最大消费市场。但未来如果美国乃至西方,因为通胀丧失了大量购买力,而中国却因为跟资源国的紧密合作不受影响——甚至还反向收益。当中国的市场大于美帝市场,那后发工业国想卖货换钱,就得看中国的眼色了——而既然看中国眼色,就必须更紧密的融入中国主导的经济体系,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等各个方面,配合中国的步骤!

这就是我们说油价,以及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有序上涨,中长期看对中国利大于弊的原因。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代价就是通胀会上升,居民消费开支会加大。但这个问题嘛。得看你怎么理解——如果通胀带来的利益,大于成本上升造成的开支增加,那这种通胀就是有利的,只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增长,不足以覆盖因此导致的开支增加,那这种通胀才是负面。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按照当前的全球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中美国情,中国极大可能会在这一轮通胀中更多的受益;而美帝,则明显是利益受损方,而且受损的程度还会很重——不仅会陷入滞胀,连美元信用,美元世界货币地位,都会因为这种能源和大宗通胀而根基松动。

既然如此,那中国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呢?只要中国不反对,甚至在背后拖地,那大家就排队坐好,静观俄罗斯和沙特在前台表演吧——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站上前台的演员还会越来越多——伊朗、委内瑞拉、印尼、伊拉克等,只要时机成熟,它们都会跳上舞台,趁着美帝气虚体弱,偏偏又不得不把所有剩余力量集中锁定中国,不敢有丝毫分神的天赐良机,来一场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惊天大戏!

至于我们,我们什么也不用做,只要安静的坐着就好。因为只要我们坐在这里,美帝就不敢轻举妄动;只要我们坐在这里,所有的前台演员们,就有美帝不敢腾出手收拾自己的信心,进而可以充分的发挥!

那么,这一轮油价上涨,大概会持续到什么时候?顶部又在哪里?而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胀,会不会就此把已经左支又拙的美国经济体系带崩?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2345节。喜欢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风云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