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要承认,想要在节假日实现“充电自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例如在近日,一张两位男子争夺充电桩的图片,刷爆了朋友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长假到来,平时在高速路旁冷冷清清的充电桩,却突然成为了香饽饽。

众多车主排起长龙、等待充电,似乎成为了近年来的“保留节目”之一;更有甚者,会因为一两句口角而大打出手,那就真的是贻笑大方了。

事出有妖必有因,如此场景下,笔者不禁疑问——都2023年了,高速充电为啥还靠“抢”?

充电桩不够,还是客流量太多?

节假日高速公路的“充电难”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

即在日常期间低利用率、供给稳定的高速充电服务,与节假日期间急剧爆发的高速充电需求——这二者之间必然是失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由于中秋、国庆假期重叠,放假时间长达8天,这就带来了极其旺盛的假期出行需求。

据文旅部、公安部(多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双节”假期内,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8.26亿人次,较2019年这一前历史峰值增长约4.1%。

陆运客流量方面,在“双节”假期内,全国高速公路累计总流量达到4.87亿辆次;其中,选择驾驶、乘坐纯电汽车的出行规模,预计将达到2100万辆次。

通勤距离方面,今年“双节”假期内的高速出行半径,绝大多数以500至800公里的中长距离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目前保有量较大的“平价”纯电车型(10-15万元),其普遍的续航里程是500km左右;这就意味着,在2023年“双节”假期内,大部分的电动车车主——面临着至少一次的高速充电需求。

那么在高速充电设施方面,能否满足节假日需求?拿数据来说话。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近九成的高速服务区完成了充电网络覆盖,建成充电桩数量累计达1.859万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上去不少,但结合上文的数据——它们在2023年“双节”假期内,需要面对日均260万辆次的充电需求,即使数量翻倍也是杯水车薪。

解决“充电难”,多方合力是关键

也许会有人以为,既然高速充电桩的数量不足、密度过低,那么快速增量不就行了?但就充电行业的现状而言,这么做就是赔本赚吆喝。

充电桩能否盈利,取决于利用率的高低。业内机构曾有据测算——要达到盈亏平衡点,充电桩平均利用率需要达到8%左右。但目前大多数充电桩运营商,也只是处于“温饱”状态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中国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也对外表示,目前中国市区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不到10%,即一天24小时,只有不到2.4小时有人使用;尤其是高速路段,充电桩的利用率甚至不到1%。

仅从盈利的角度,充电桩运营商对于解决高速“充电难”这一问题,根本上不存在内生动力。面对这一难题——也只有“多部门引导+跨行业合作”,才能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缓解续航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能否通过大数据摸底,在某些需求大的站点,临时追加充电桩?再例如说,交管部门能够针对拥堵严重的服务区,做好现场协调指挥、维护排队秩序,尽可能减少车主等待时间?

可喜的是,从近期的网络舆论来看,各地方的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行动。

比如说海南省,面对“双节”假期急剧增加的高速充电需求,部分服务区就投放了充电机器人,具备60kWh的电池包;对于常见的家用电动轿车,充电10分钟可补能约70km的纯电续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在笔者个人看来——通过技术升级的路径、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将充电效率最大化提升,这才是高速“充电难”问题的解决之道。

比如说传闻已久的“固态电池”,能否实现10分钟充满电?能否实现平价产品的量产装车?这一切都值得期待。

结语:

新能源汽车正在蓬勃发展,其存在形式绝不仅是纯电汽车一种而已。作为“续航焦虑”的解决方案,插电混动/增程式车型,对于家庭用户而言也极其友好。

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买车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都是一件大事,笔者希望大家理性消费,挑到一款自己中意的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