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园丁与木匠》以进化的视角和心理学,论证孩子的天性,做园丁式的父母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

支持孩子跟随本性发展,而不是像木匠一样把孩子按图纸样式打造出一个工艺品,内容中没有太多的“应该、如何做”,而是探究内在,解决核心问题。

外在则水到渠成,作者艾莉森将内容组织在一个超大的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下,引发读者思考。

你为什么想要做父母,本质到底是什么,然后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的你给与的“世界”是在怎样影响他们的成长,建立孩子的心理内核。

在孩子对这个世界懵懂之时所形成的的核心看法会成为他的潜意识,心理建设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是最重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由此驱动他的创造力、好奇心、探索精神。

以此体现到孩子将来的知识、技能学习等,让孩子自发、随机、自主的玩耍使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

玩耍就是要纯粹,并且为他们提供空间、资源就好,不要指望玩耍会带来即刻的回报“带着孩子工作”,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经验”帮助他们塑造大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不会以任何可靠的方式为幸福做出贡献

我们爱孩子的原因不是出自孩子本身,而是处于我们自己。

我们不是因为爱孩子才去照顾他们。而是因为照顾他们,所以爱他们。

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我想要表达的观点是,爱孩子是父母的本性需要,与孩子无关。

当一个家长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他将再也不会跟孩子生气了。那么到底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请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如果你在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而跟孩子生气,请问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你就不爱他了么?

如果你在因为孩子写作业拖拉而生气,请问如果孩子的这个毛病改不了,你就不爱他了么?

如果孩子不听你话,你就不爱他了么?

如果我要求你只能用“爱”和“不爱”来回答这些问题,你的答案一定是“爱”,但是这个时候你的内心还会有一种愤愤不平的感觉。

你心中会有这样的疑问:

我想让孩子学习好,是我错了么?

我想让孩子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难道有错么?

这种想法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你之所以会有这样纠结的想法,原因就是我们爱孩子的天性,这个天性是一定要获得满足的,所以我们渴望孩子能够学习好,养成好习惯等等,否则我们就会因此而痛苦。

如果你认为我们爱孩子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那么孩子一出生,你要做的事情就应该是想方设法把他过继给更富裕、更有文化的家庭。

这才是为了孩子好,毕竟条件更好的家庭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好”。

但是父母不会因为孩子说“不需要你们管”就可以轻松解脱,也不会舍得把刚出生的孩子过继给更好的家庭。

因为“爱孩子”并不是一项责任,也不是什么义务,这就是我们的天性,我们需要去爱自己的孩子,这份天性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的。

所以说,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需要,与孩子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

为人父母,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

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人类的发展策略有两步:先随机生成多种可能性,再保留可行的选项。

所以,孩子的天职就是探索,也就意味着混乱。

儿童的大脑也更加可塑,生成更多神经连接,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我们成人大脑的两倍,不用的神经连接会被“修剪”掉,从而消失。

所以,童年负责探索,成年更注重应用。

这就意味着,六岁以前主要任务就是玩。

重点不是学会了多少技能,而是将来能不能应对新的环境。

(1)跟同伴打闹,这能让孩子学会社交互动;

(2)玩玩具,这能让孩子探索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3)假装,能够激发创造性,想象不同的可能性,并掌握理解他人的技能。

也许,孩子之所以玩就是因为进化给我们设定了爱玩。而获得各种好处、促进大脑生长、学会各种技能都只是副产品。

科学家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应该只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引导孩子自己搭建知识,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知识。

对一般家长来说,可能不干预就是最简单的办法。

所以,我们要尊重大脑生长的规律。两三岁就强迫认字背唐诗,大脑还没准备好,这就是拔苗助长。

六岁以后,青春期以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六岁以前儿童的大脑特点是混乱,而进入青春期之后,大脑会再次变得混乱,甚至疯狂。两者中间的这段时间,大脑非常平静。

这段时间很适合学习。这就要求刻意练习,要练到不用想就能使出来、快速高效的自动化程度。汉字的读写、加减乘除的计算。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在学校取得成功,六岁以后是专注力训练的好时机,是时候下点功夫认字背课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

成为父母,照顾一个孩子,是成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投入到一种特定的爱当中。

因此,可以说:为人父母,本质是爱。

确切地说,爱孩子的意义就是为那些无助的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

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要理解我们与孩子的特殊关系,最好借用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

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年轻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因此,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

人类会生出特点各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能力、强项、弱点、智力水平、技能禀赋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无法预测。

这让我们在可进化性上具备优势,从而得以适应千奇百怪、不断更迭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人类的学习能力在反馈循环中代代更迭,这是一种范围很宽泛的学习演进和文化传承。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新颖的,而且通常是前所未有的认知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育儿中出现了许多本末倒置的行为,最重要的心理内核被忽视,而外在表现却受到了重视,这也是我们该重视的。

而本书,或许可以让我们回过头来重视审视这个问题。

如此看来,这本收似乎也变得不再枯燥而充满灵气了。

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像园丁一样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舒适的保护空间。

让孩子能够蓬勃发展,充满更多可能,而不是像木匠一样去将孩子塑造成自己满意的作品。

点个「在看」,与家长们共勉。

和千万妈妈互动分享,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