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五年之前,和珅在京城的官场中还算是恃宠走红的新人,虽然乾隆宠幸他,不遗余力地提拔他,但在政绩上,他还是平平淡淡,尚没有引人注目、令人信服的举动。

官场是现实的,更是残酷的。

三十岁的和珅深深地知道,自乾隆三十八年以来,自己受宠实在太隆,眼下已到了最关键、很微妙的阶段,如果不能抓住机会,办成一两件漂亮差事,不光官场同僚会鄙夷、非议,就是主子乾隆,恐怕也会渐渐失望,不再器重自己。

机会,有时候是酝酿出来的。

和珅对此深有领悟。其实,早在几年前,和珅便有了欲下手的目标,此人即是当时的封疆大吏,云贵总督李侍尧。

李侍尧,祖籍辽东铁岭,明将李如柏的后代。明朝末年,其四世祖李永芳原本镇守抚顺,后来投降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念其有功,授予他三等副将,并将自己的孙女许配于他,因此李永芳又有“抚顺额附”的名号。

李永芳效忠满清后,屡立战功,及至李侍尧的父亲李元亮,已攀上了户部尚书的高位。

史书上称李侍尧“短小精敏,过目成诵。见属僚,数语即辨其才否。拥几高坐,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人皆悚惧。”正因为有着非同寻常的才干,乾隆十四年,李侍尧以荫生授印务章京时,乾隆便格外器重他,认为他是“天下奇才”,破格提拔他为副都统。

乾隆二十一年,先后任过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等职,并且颇有政绩的李侍尧,升任两广总督。在乾隆朝,广州是中国对外通商的唯一港口,一切贸易均由“十三行”经营,而“十三行”商人若想保持垄断地位,则必须向广州地方官行贿、献纳,否则就难以得到官府的支持。

李侍尧是干才,不屑清官的操守,在两广总督任上,他将洋行玩弄于股掌之中,攫取了不少财富。

乾隆四十二年,因为清缅战争后南疆需要重臣坐镇交涉,乾隆几度挑选,最终看中了李侍尧。

在乾隆朝,李侍尧之所以官运亨通,除了桌面上确实能办事,还有一个桌面下的重要原因,此人极好迎合乾隆贪图享乐的帝王秉性,每年向朝廷进贡最多,有时候一年甚至能达到八九次。

为此,乾隆曾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称赞李侍尧,说他“由将军至总督,历任各省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优,办事干练,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用为大学士。具有天良,自应感激朕恩,奉公洁己,以图报效。”

能赢得乾隆如此待见,毫不夸张地讲,李侍尧绝对算得上乾隆朝的宠臣,以和珅的狡诈诡谲、八面玲珑,怎么会将如此强劲的人物视为撕咬攻击的目标呢?

这要从两人的关系渊源说起。

和珅混迹官场,轻易不树敌,可如果别人非要站在对立面,他的袖中就会藏着致命的刀子,而且不会放过背后捅刀的机会。

说到李侍尧,和珅本也是有意结交的,但李侍尧依仗封疆大吏的权势、乾隆的宠信,一向视和珅为绣花枕头,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据说,李侍尧进京献贡时,曾在崇文门关税遭到和珅的阻拦,和珅一度向李侍尧解释,此为公事公办,并无冲撞之意,但李侍尧却骄横异常,从此视和珅为猖狂小人,大有不寻机搞倒,誓不罢休的架势。

当然,以和珅的城府,欲对付李侍尧,除了官场反击,必然还有更深的考虑。

官场是个需要立威的地方,而立威的最佳手段就是打远山虎。在和珅看来,乾隆四十五年的李侍尧就是最合适不过的远山虎,一来他屁股不干净,能找到举棒痛打的机会;二来他不在朝中,很容易被分割包围,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三来他是货真价实的大老虎,将他打倒,拿来立威,有事半功倍、毋容置疑的效果。

高手官斗,向来讲究开局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