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条在崇山峻岭之中崎岖蜿蜒的铁路线,

坡度千分之二十左右的长大坡道起伏跌宕。

这是一条串联着几个山间乡镇和中间小站的偏远支线,

在缺乏交通工具的年代,

是村民出行的主要途径。

这是一列代用通勤的货物列车,

每天不停地在各站之间穿梭一遍。

沿途车站、工务、电务、水电部门的铁路通勤职工;

携带着蔬菜、粮食、水果、家禽等农副产品的小商贩;

背着沉重书包的中小学生;

去县城里看病办事的村民;

每天络绎不绝、不约而同地汇聚其间。

一个叫做列车守车的小天地里,

组成了一个暂时的小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守车,又称为瞭望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经常连挂在货物列车的尾端。

是当年运转车长工作的好伙伴。

进入本世纪以来,

已经逐渐取消被列尾装置替换。

守车里面的设备主要有五件,

风压表、车长阀、手制动机、桌椅和炉具。

这个小天地里的核心人员,

毫无疑问是老安,

4381/4382次货物列车的运转车长。

每天四、五十公里的路程朝去夕返,

4381次去4382次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铁路基层站段,

能够混上这么一个既不熬夜,

又有固定规律的美差,

看得出老安确实不简单。

说他是核心人物,

因为他是这个圈子里面,

唯一值乘的工作人员。

维持守车的乘车秩序并确保安全,

是他的本职工作之一。

除了铁路通勤职工外,

沿线的所有村民能否乘坐,

完全都是老安一个人说了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

阴云密布、雷雨交加和鹅毛大雪统统不见,

一切都看似普通平常自然而然。

满嘴唾沫星子翻飞的铁路老汉;

烫着时髦大波浪发型的农家女商贩。

刺鼻的关东旱烟;

廉价的香水气味,

弥漫着狭小的守车空间。

奇闻逸事的小道消息;

激情四射的即兴发言;

恶作剧的表演;

黄段子的调侃;

荤的素的此起彼伏、笑声不断。

突然间,

老安明显地感觉有些不安。

列车运行速度快得离谱,

守车异常剧烈左右摇摆和上下乱窜,

好像是要随时脱离列车一样。

不对呀!

这里应该是列车下闸降速的固定地点,

平时都是二、三十公里/小时的运行速度,

感觉现在足足有七、八十公里/小时以上。

"不好了,

列车放飏了。"

一声刺耳的尖叫声,

打破了人们轻松欢快的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铁路部门还没有配备无线电台,

机车司机、运转车长、巡道员与车站助理值班员之间的联系,

全部依靠鸣笛、灯旗和手势动作进行。

当时的机车也没有动力制动设备,

更没有6A、列尾、监控装置保障安全。

除了空气制动以外,

机车司机仅能依靠"打倒汽"的办法做最后努力,

但是却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机立断!

老安非常迅速地跑到守车后端。

拼命地拉开了紧急制动阀!

紧急制动阀也叫做放风阀和车长阀,

是运转车长唯一能够对列车实施制动措施的重要设备。

通过放掉列车制动主管内的压力空气,

达到列车制动,

实现降速和停车的目的。

糟糕!

列车制动管内并没有压力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后得知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

列车本务机车在中间车站加挂车辆的调车作业过程中,

由于车站调车组人员没有开放所挂车列最前方车辆的折角塞门。

而长时间停留的车辆,

制动管、制动缸、副风缸等制动系统内的压力空气,

已经漏泄殆尽,

处于自然缓解状态。

开车前,

机车司机没有按照规定试验列车制动机性能,

运转车长更是没有确认列车尾部风压,

一连串的违章蛮干,

导致列车带着巨大的事故隐患。

三分之二的车辆制动机内空空如也,

没有压力空气。

进而因为制动力严重不足,

列车运行速度无法控制导致放飏。

列车放飏就意味着:

在巨大的动能和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

呈雷霆万钧、排山倒海之势,

风驰电掣、呼啸狂奔。

像决堤的洪水一样,

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狂放不羁。

最终的结果有可能:

或是因为严重超过线路容许速度而脱轨颠覆;

或是冲出前方的防护信号和道岔而跌入悬崖;

或是与前面运行的列车发生追尾冲撞。

种种可怕的车毁人亡的可能,

令人不寒而栗、心惊胆颤。

正常情况下,

运转车长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放风。

不过对于现在这种折角塞门关闭的问题,

已经是无济于事,

没有任何作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一的希望,

眼巴巴地寄托前方几个区间空闲;

几个车站的值班员全部开放进出站信号;

一路绿灯对向正线;

最后使列车惰力运行到上坡道地段,

依靠巨大的线路阻力减速、停车,

或许能够侥幸地化险为夷。

不过几个条件全部符合,

机会实在是渺茫得寥若晨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生命的希望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趁着列车运行在起伏的丘陵地带短暂降低速度的瞬间,

几个车站调车组人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跳车。

凭借着平时练就出的跳车功夫,

不失时机地跳了下去。

即使摔成骨折也比失去生命划算,

另外几个通勤职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

也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跳了下去。

生命是最宝贵的,

还有几个村民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

也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安心想,

我也不能干等着命丧黄泉,

干脆一起跳吧!

"老安啊,

我可怎么办呀?

如果跳下去,

我会被摔死的。"

一个留着大波浪发型的肥胖的中年妇女紧紧地抱住了他。

由于常年往返于各站之间贩卖蔬菜,

长期的耳鬓厮磨,

这个‘大波浪’与老安曾经有过一段暧昧的特殊关系。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继续加快,

稍纵即逝的跳车机会已经不复存在。

此时此刻,

如果两个人一起跳下去,

估计都会腿折胳膊断,

或许还会因此而丧失生命。

但是,

不跳就意味着等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无绝人之路!

一个大胆的幻想,

突然油然而生。

如果能将守车与整个列车分离,

二人性命基本可以保全。

当然,

这个办法绝对是将脑袋绑在裤腰带上的悬事儿。

稍有不慎,

将会坠落到地上一命归天。

老安决定拼上老命进行最后一搏、殊死决战,

无奈被‘大波浪’死死地抱住。

"我坚决不能让你去。

就是死,

我们也要死在一起。"

"滚你个蠢猪,

我要让我们两人都活下去。

你明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安用尽全身力气,

狠狠地将‘大波浪’摔到一边,

义无反顾地冲出守车前门。

蹬住车梯子,

一只手紧紧地握住防护栏杆,

另一只手死死地抓住车钩提杆,

拼命地拉拽。

没有处于压缩状态的车钩是无法提开的。

老安拼尽老命反复不停地拉拽,

守车与相连着的前一位车辆之间不断地冲击碰撞着。

也许是感动了上帝,

在某一次碰撞的瞬间,

终于使两个车钩发生了短暂的压缩状态,

老安神奇地提起了车钩的拉杆。

但是两个车钩还没有分开,

"你赶紧给我拧手闸,

拧得越紧越好。"

老安对着惊慌失措、呆若木鸡的‘大波浪’高喊,

仿佛看到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

‘大波浪’立即明白了老安的良苦用心。

挺着肥胖笨拙的身躯,

以最快的速度用尽吃奶的力气将手闸拧到头。

守车产生制动作用后,

终于与前面的车辆分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安和‘大波浪’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喜极而泣,

瘫倒在地板上。

守车速度逐渐减慢,

直至停车。

事后得知:

所有守车上乘坐的人员,

只有他们二人的脱险最安全。

那些跳车的通勤职工、村民和商贩,

身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伤。

骨折的、

碰伤的、

跌伤的、

擦伤的、

崴脚的,

脱离危险却留有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列车调度员的精心指挥和沿线各站的积极配合,

在危急的第一时间,

将相关区间内的所有列车,

火速接入各个车站侧线。

腾出区间和车站正线,

放飏列车一路绿灯通过,

撒野了几个区间,

开始惰力进入上坡道地段。

在巨大的线路阻力下,

形成强弩末端,

好像是被斗牛士降服的野牛一般。

完全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慢慢地停了下来。

谢人、谢地、谢天!

机车乘务员终于幸运地逃过了车毁人亡的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