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成绩优秀,拥有出众的才智和技能,以便未来有更多选择。

然而,苏轼的愿望却完全相反,他希望自己的孩儿“愚且鲁”,不要过于聪明,也不要过于世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看似矛盾的想法,其实蕴含着苏轼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不满。

《洗儿诗》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与爱妾王朝云的儿子出生,老年得子,苏轼十分高兴,按照习俗给孩子准备洗三礼时所作。

诗的大意是: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头脑。而我因为聪明,被耽误一生。

聪敏

我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无灾无难,做官能够至公卿。

初看这首诗时觉得荒谬。

世间好事你全占,生个儿子又蠢又笨,却一生中无灾无难,青云直上,高官厚禄?

苏东坡这算盘打得太如意了。

这究竟是“聪明误我”还是“我误聪明”?

我们在苏东坡写这首诗的前半生找到答案。

因1079年“乌台诗案”苏轼经历了几个月的牢狱之灾,侥幸捡回一条命,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家老小十几口人,都依靠他微薄的俸禄艰难度日。恰逢好友马正卿为黄州通判,他为苏轼申请到城东一片撂荒的旧营地。

身居闲职,时间自然就宽裕了,苏轼带领家人开荒种地帮补生计。因而“东坡居士”流传开来。

这段时间是他人生最失意时,但给苏轼大量思考人生和创作时间。

早期他疑惑忧郁,自己方年二十就名满京师,更是欧阳修钦点的接班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因为聪明,看出朝堂上“拗相公”的执拗,不容任何人反对自己,也不愿承认错误。他能言善道,说服宋神宗相信自己的强国之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见不合无容身之地,惹不起我就躲。于是,苏轼申请外任。

因为耿直爽言,看到新法执行中的诸多弊端,给百姓带来不便,谏言不奏效,便暗语讥讽。

随着王安石两次罢相,宋神宗亲自部署既定国策,反对新法就是反对皇帝。

站错队的苏轼被小人算计,惨遭“文字狱”。

无妄之灾历时一百多天,险性命不保。若不是宋朝立法“不杀士大夫”,以及王安石“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恐怕一代才子,早成一捧黄土。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迎接苏轼的是贬谪黄州,任没有实权的小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有满腔才华,却无处施展,心中依然郁结。所以苏轼说“我被聪明误一生。”

《列子•说符》有谚: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眼睛能看见东西是件好事,但是窥见别人的隐私,了解他人太多的事,可能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了反误卿卿性命。”《红楼梦》中凤姐就是活脱脱的例子。

苏轼自然是悟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希望幺儿平庸。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句话最具有争议。

它通俗直白,言溢于表。

表面是对孩子的期许,实际是苏轼对自己坎坷一生的忿忿不平。讽刺“愚且鲁”的公卿们。

也是是苏轼借用典故,对儿子的希冀。

春秋时卫国士大夫宁武子,经历了两代动荡,依然稳坐两朝元老。孔子评价他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大意就是: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学到,他的装傻充愣别人无法学到。

苏轼并不是想让儿子“愚且鲁”,是希望儿子多点圆滑,做到大智若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是他的自嘲,因为不懂得“大智若愚”,所以才落得这般境地。

父母之计则为之计深远。从孩子出生,苏轼就开始为他谋划,我们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