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29日,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联合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目的是夺取苏伊士运河的操纵权。在短暂的战争后,英法两国占据了苏伊士运河地区,并且以色列成功操纵了西奈半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个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责备。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于11月6日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虽然英法两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军事胜利,但是他们的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战争背景

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全长175公里的国际通航运河,它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也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枢纽。然而,自从开发以来,这个重要的通道一直为英法所操纵。1882年,英国派兵占据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英国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二战结束后,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进展,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英埃条约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于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签订了分批撤军的协议。尽管到了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了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所操纵。此时,埃及政府为了盈利筹措阿斯旺大坝的费用,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美国撤回了对埃及的经济援助。英法为重新操纵苏伊士运河,计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但1956年8月16日在伦敦的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9日,英、法、美召集18个国家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然而,安理会在10月13日否决了英、法的提议,不同意埃及接受“国际治理”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邀请以色列加入。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其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因此,两者是一拍即合。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战计划,14日,英、法又在艾登的乡村秘密会议,制定了作战方案。计划由以色列第一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攻击,吸引埃及主力部队支援;接着,英、法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然后,英、法军

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据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据西奈半岛运河区,全歼埃军

兵力对比

战前,以色列军队共有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而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接受训练,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况且,埃及的预防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所以,在西奈半岛仅有3万人左右,兵力远逊于以色列。

战争过程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与以色列交战

米特拉山口战争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点,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沙龙上校的指挥下,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执行任务。利用埃及军队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预防薄弱的弱点,第一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到米特拉山口。随后,该旅的主力3000人与米特拉山口的伞兵会合,并向米特拉山口发起突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到前线报告后,埃及军队司令部下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营立刻前往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部队。同时,埃及军总参谋部调派米特拉山口的第4装甲师主力从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也紧随其后。此外,第2侦察团向东南方向行动,试图切断以色列空降部队的退路,使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陷入包围之中。

米特拉山口地势险要,全长30公里,两旁是陡峭的悬崖。1956年10月31日中午,以军派出了两个连,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组成的侦察分队,发起对米特拉山口的进攻。然而,一进入海坦谷地,以军就遭到埃及军队5个连埋伏的突击。埃及军队占据了东南两地的有利地势,高处俯视,充分利用火力优势。以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只得依靠临时工事进行抵抗。双方展开激战,一直连续到黄昏时分,以军才最终占据了谷地东部。

阿布奥格拉战争

阿布奥格拉战争发生于某时某地,各方为实现“中间突破”战术,展开了激烈的冲突。以军采纳配合伞兵旅南线进攻的方式,决定以第38特遣部队突击阿布奥格拉。阿布奥格拉地处西奈半岛东北部,战略位置重要,距离埃以边境30公里,且位于通往伊斯梅利亚的运河重镇,同时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经过此处。埃军在阿布奥格拉前方设有鲁阿法水坝等坚固据点,形成完整的预防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到时间,1956年10月30日中午,以军第7旅在南线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突击,造成一定损失。以军正面进攻失败后,第7旅改变战术,于31日迂回攻击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越过埃军防守薄弱的达卡山口。为协同作战,第10步乌姆卡特夫兵旅提前于30日下午行动,从东向西正面进攻,当晚到达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东线。第7旅则从乌姆卡特夫南面发起进攻。埃军也从阿里什和运河方向增援阿布奥格拉。

1956年10月31日,以军第7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进攻,但遭到埃军坚强抵抗和精准的炮火轰击。中午,埃军两个步兵营夹击以军。在空军的火力支援下,以军最终占据了阿布奥格拉, 并立刻展开分兵行动:一路向西推进,一路围攻鲁阿法水坝的埃军据点。

尽管埃军利用20多个反坦克掩体进行坚强抵抗,但未能阻挡以军的推进。以军于当夜占据了该地,并开始部署预防。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的战争同样激烈,埃军依靠两个营的兵力顶住了以军两个旅的进攻。然而,达扬总参谋长亲自指挥第10步兵旅进攻乌姆卡夫特时遭到埃军炮火的强烈突击,进攻屡遭挫折,旅长古迪尔被撤换。以军随后指示第37机械化旅进攻乌姆卡夫特,但在1956年11月1日凌晨发起进攻时受到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击,后续部队还误触雷场,旅长戈林达阵亡,大部分官兵受伤,进攻最终失败。因此,以军总参谋部下令停止进攻乌姆卡夫特阵地。不过,与此同时,阿布奥格拉已经被以军操纵。

埃及遭英法联军空袭

1956年10月30日下午6点,英法两国宣称要保护苏伊士运河航道,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停火,并同意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将派兵干涉。纳赛尔拒绝了最后通牒并指示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保卫苏伊士运河。英法联军不顾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的抵御,于10月31日下午开始对埃及进行疯狂的轰炸,共轰炸15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多个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以及西奈半岛的埃及部队,妄想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之内。联军海军也出动对埃及港口进行突击,试图掌握制海权。然而,埃及通过增援部队并利用夜色保护,有组织地撤出了西奈半岛,并在沿途进行坚强阻击,打断了以色列军队的进攻。虽然以军于11月2日攻占了沙姆沙伊赫地区,但埃军部队已全部撤出了西奈半亚喀巴湾岛,保全了有生力量。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二次中东战争的一部分。

塞得港的战争

塞得港的战争主要发生在1956年11月1日开始。英法空军开始对塞得港进行连续轰炸。1956年11月5日,英法向塞得港空投了第一批伞兵。英军伞兵约600人在加密尔机场周围着陆,并迅速占据了机场。法国军队的伞兵降落在富阿德港,占据了供水厂。下午1点45分,英法第二批伞兵在上述两地也着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11月6日早上,英法军队用强烈炮火突击塞得港预防阵地,然后,2.2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开始登陆。英国的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登陆作战,而法国的海军陆战队在富阿德港登陆。当晚,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下,妄想占据运河区,但遭到埃及军队的强烈抵抗。

在塞得港的战争中,埃及军民奋起保卫自己的城市。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置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的着陆位置,群众立刻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了敌军。这使得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据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了距离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

战争的意义

苏伊士运河危机是英法两国瓦解加速的重要因素。此次危机的影响不仅限于地区范畴,而是深刻地改变了全球格局。在危机爆发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中东乃至全球的真正主宰力量。对于法国来说,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因此只有通过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并制造第三股平稳力量。另一方面,苏联的核攻击威胁迫使法国下定决心,必须研发自己的核武器以保证国家安全。

对于埃及的纳赛尔来说,尽管埃及在军事战略上完败了,但政治上却取得了胜利。这次危机让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也成为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