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共8940字 | 阅读需11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请君入瓮:苏伊士危机

1954年,碍于国际“反殖民”舆论压力,英国已经答应两年后撤出苏伊士运河所有部队,七年后撤出1200名文职专家,将苏伊士运河物归原主。

就在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前两个月,英国人已经撤走了所有士兵。

但英国显然并不想灰溜溜放手,完全只因实力大不如前,不得不从。所以英国人只能倒向当时真正的世界头号帝国美国,让它来主持“公道”。但问题是,要怎么让美国介入进来呢?

到了1955年,抓心挠肺的英国人,实际已经找到突破口:苏联。

英国人的办法,是不断向美国人鼓吹,说如果西方势力一旦退出中东,一定会留下“真空”,届时,苏联进驻,世界格局将为之变色。

——这个方法,法国戴高乐为维护殖民地越南时也用过,并成功将老美拖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英国人的骚操作的第一步,是先与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拉克三国,签了一个所谓的共同防务条约,叫《巴格达条约》。防谁呢?自然是防苏联。第二步,忽悠埃及也加入。

埃及对这种事没啥经验,也不知道怎么办,一会想讨好英国,一会又怕落入老英的阴谋,再者也怕苏联不高兴,所以犹犹豫豫。

犹犹豫豫不要紧,英国人要的就这效果,能刺激苏联就行,让它紧张起来,然后收买埃及,而一旦苏联出钱出力干预,美国自然跟着紧张,等两只世界最大的巨兽打起来,英国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那么,英国人到底能不能得逞呢?

首先,对防苏联这事,美国举双手支持。

接着,纳赛尔的本能反应,是拒绝加入《巴格达条约》,但又留了口子,想要捞点好处,所以他回答:

阿拉伯地区防务,我们阿拉伯人可以自己干,当然英美如果可以资助我修阿斯旺水坝,卖点先进武器给埃及,我可以保证不跟苏联混。

美国和英国,一看纳赛尔无非借机敲竹杠,就先答应他的条件,说会给钱也给武器,但前提是先签条约。

纳赛尔看英美不痛快,于是就联合一众阿拉伯兄弟,说我们都不要轻易签《巴格达条约》,除非美英拿出更多好处来交换。

但这个步骤,出了点问题,首先是当时掌管伊拉克赛义德,是个西方舔狗,觉得纳赛尔敲西方人竹杠,简直是老虎嘴里拔牙,不要命了,说一旦得罪西方,没人能帮阿拉伯,苏联也不会管。

另外,约旦和黎巴嫩,被英国人一通忽悠,没跟纳赛尔商量,很痛快就签了《巴格达条约》。纳赛尔很不高兴,指责英美不讲武德。

这时,以色列也前来添乱。以色列,1948年建国那会,跟英国人不对付,找法国人买武器,后来发现世界老大已换成老美,于是就紧紧抱美国大腿。

所以当它发现英美讨好中东尤其是埃及,又给钱又给武器,它有点慌了,害怕中东一旦强大起来,把它给灭了,自然极力从中作梗。

以至于,以色列政府居然让两个以色列人,假扮埃及恐怖分子,袭击美国驻亚历山大领事馆。后来真相曝光,埃及把丑事通告美方,弄得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很没面子,把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拉翁开除了。

但以色列岂肯罢休,又向法国买了点先进武器,频频骚扰埃及边境,1955年2月28日发起了一次进攻,打死36名埃及士兵、2名平民。

纳赛尔被激怒了,急需拿到先进武器反击。1955年的一天,他找来英国大使史蒂文森,拿出一叠武器订购票据,愤怒地摔在桌子上,然后敲着桌子说:

“武器呢?你们答应给埃及的武器呢?如果谈共同防务,你们至少应保证我们同以色列的武器平衡吧?”

接着他警告说,“回去告诉艾登,如果英美不能提供武器,我只能向苏联要”。

可英国人回复:“好武器我们多得很,但前提是,你先把《巴格达条约》给签了啊。”

就这样,纳赛尔愈发不耐烦,感觉英美就是大忽悠。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纳赛尔受邀参与。

这次会议,让他第一次见识到一位共产主义国家领袖的风采,这就是会议期间大放异彩、风度翩翩的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纳赛尔并无心思开会,一心只想尽快拿到先进武器回击以色列。所以他问的第一件事,就是中国能否向埃及提供些武器呢?周没直接回答,而是说,中国可以向埃及多买些棉花,同时告知,可以去苏联访问访问。

短短两个月后,即1955年6月,纳赛尔就武器问题同苏联达成合作意向,当然同时也不忘@下美国驻开罗的大使。

美国急了,说你一旦接受苏联武器,就别想从我们这得到一分一毫。可非洲雄狮吃软不吃硬,严辞回复道:我纳赛尔不吃你西方威胁这一套,我爱跟谁买武器就跟谁买。

苏联这边,非常乐见埃及跟英美掰断,几乎无条件且极其迅速地提供了80-100架喷气式战机、30-45架伊尔20轻型碰其实轰炸机,100辆斯大林式和T34型坦克,几百辆装甲部队运载机,还有大炮、卡车、反坦克火箭炮以及一些轻型武器和弹药。

这些军火费用,只需埃及往后几年交付棉花和大米偿还,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价值大概9千万-2亿美金之间。

这时,英国乐坏了,因为鱼儿终于上钩,美国管定了。

纳赛尔倒向苏联后,美国撤回原本答应给埃及修大坝的5600万美金贷款,英国也假模假式回撤1400万美金贷款,世界银行答应给的2亿美金贷款,也决定不给了。

而苏联立马告诉纳赛尔,不必愁,一出手就是1亿英镑贷款,同时答应出专家出技术,保证修好大坝。

纳赛尔更加笃定靠向苏联。1956年5月16日,埃及成为首个宣布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

而为了彻底打击西方气焰,这才有了他提前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决定,有了那篇激情演说。

不意外,成功激怒纳赛尔,并让美国介入进来的英国人,立马就把纳赛尔比喻为希特勒,说苏伊士运河如当年莱茵区,不制止,不止英国吃苦,整个西方国家都要遭殃,等于经济咽喉交给了苏联。

——这种夸张的说辞,目的只为挑起美国的恐惧。有人算过,即使埃及完全切断苏伊士运河,无非绕道南非好望角,英国每年损失也不过6亿美金,远谈不上什么灾难性影响。

随后,正如萨达特所料,战争很快打响了,1956年10月29日星期一下午,由美英法联合支撑的以色列,率先向埃及发动进攻。

残酷的战争,打到1956年12月22日,直到英国自身英镑崩溃、联合国干涉才结束。这就是苏伊士运河战,即第二次中东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悬念,埃及又一次惨败,损失数千战士,塞得港、西奈半岛,一度被英国、以色列占领,最惨烈时,纳赛尔下令47艘轮船沉入苏伊士运河封堵,同时炸掉向英法提供石油的三条管道,还把40支步枪发给平民,做殊死搏斗。

但对埃及来说,这场战争的影响,远不止于物质损失,更深远的影响在于:

英国人把埃及乃至整个中东的殖民问题,成功地置换成了意识形态问题,将中东拖入冷战漩涡,成为整个20世纪美苏最惨烈的争霸竞技场。

身处历史风暴眼的纳赛尔,把嫉恶如仇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极强的使命感,让他成了万千埃及人心中的“圣徒”,只是他可能并不懂庄子说的那句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为了站稳反西方立场,从1960年代开始,纳赛尔领着埃及全面学习苏联、走上了一条“共同致穷”的计划经济之路,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后,各类工商业也很快实施“国有化”,绝对的平均主义,让做工人比做管理者更香,做穷人比当富人更有面子。

05 心魔:泛阿拉伯主义

艾尔·法耶德,正是1960年代纳赛尔实施平均主义时离开埃及的。

纳赛尔掌权后,埃及经历过两波富豪、资本大出逃。一波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后,引发大量外资以及买办型资本、富豪外逃。另一波是1961年,纳赛尔办计划经济、实施国有化,成千上万资本大鳄的财产被没收,另有1.2万“成份不好”的人,被剥夺参政权力。

残酷的政治豪夺下,别说艾尔·法耶德这类小富,就连建造阿斯旺大坝而获得过一级共和国勋章的建筑商奥斯曼,也逃不过财富被没收的命运。

这么搞,后果会是什么,其实我们都有经验:像阿斯旺大坝这类大型工程,能很快建起来,重工业飞起,但就是民生越搞越差,国家债务越积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与纳赛尔共同参与阿斯旺大坝建成典礼

纳赛尔执政的十余年,埃及经济被折腾得近乎崩溃。美国人一旁偷笑,在一份报告中说:“让纳赛尔去叫喊吧。不久,他们就会因为经济因素,而跪下求饶!”

果不其然,1960年,埃及一半棉花被棉花虫吃掉,外汇储备下降至可怜的1000万英镑,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1.5亿美元。

纳赛尔拉下脸,请求美国援助20多万吨食物。他以“世界最古老却最贫穷的国家首领”名义,给肯尼迪写了一封可怜巴巴的求助信:“你不会明白我现在面临的难题,你可派一位信赖的顾问前来察看拥挤在狭小办公室的埃及政府。”

同年,埃及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为实现收支平衡,不再依赖外债。可五年结束,埃及总赤字不降反增,达至4.13亿英镑,每年贸易逆差5000万英镑。

但与经济的凋敝形成反差,纳赛尔的政治抱负却愈发膨胀:

苏伊士运河收回后,他有了一个更大的设想,即领导一众阿拉伯兄弟国家,建立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联合国家,走出美苏争霸二元格局,独占一元。

这一宏大的设想,实际是将埃及“民族主义”扩展为“泛阿拉伯主义”。

可问题在于,埃及自身尚且衰微,何谈领导群雄?更别说,诸多阿拉伯国家,根本尿不到一壶。

过分炽热的信念,与实力不济之间的矛盾,是纳赛尔人生最后十年的大致状态。悲剧在于,他至死也放不下“泛阿拉伯主义”这一心魔。

1965年3月,纳赛尔47岁,再次以99.99%的选票当选总统。英国记者斯蒂芬斯,前往开罗采访了他,不无忧伤地写道:

“9年前我见到的那位身体健壮、热情奔赴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是个动作迟缓、身体虚弱的中年人,长期的工作压力,没有将他的政治热情消磨干净,却也明显能感觉出他想寻求安宁、从无尽的困难中解脱出来。”

纳赛尔的难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阿拉伯兄弟国家不团结,二是埃及自身实力空虚,而内部权力斗争却从未消停,尤其他与埃军总司令、副总统阿米尔之间的权斗,最让他心力憔悴;三是以色列咄咄逼人的入侵和威胁。

47岁的纳赛尔,本有大把时间去拆解难题,只可惜,突然而知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击碎了他所有的幻梦。

战争,1967年6月5日黎明正式打响,以色列先发制人,调用了几乎全部360架作战飞机用于进攻,仅用三个小时,就让埃及输掉了战争。

依靠准确的情报,训练有素的以色列空军,偷袭了位于西奈半岛的埃及空军基地,一通狂轰滥炸,埃及340架战机中的286架瞬间报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线机场被袭击10分钟后,埃及指挥官才接到情报。作为最高统帅的纳赛尔,由于前方将士报喜不报忧,直到当天下午4点才知道真实状况。

指挥官,将责任推给英美为以色列提供了“超出正常力量3倍”的战斗机,导致纳赛尔又一次误判形势,判定英美直接参与了战争,分散精力掀起新一轮反英美舆论,并伙同科威特、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实施石油禁运。

失去制空权,埃及陆军很快陷入被动,第一天就付出7个埃及师的惨重代价。 通讯中断、补给线遭拦截,防线一次次被攻破,总司令阿米尔无奈地向纳赛尔请求撤退。

结果,撤退命令刚一下达,几支慌不择路的埃军,就在西奈山隘出现无组织赛跑、踩踏,加上以色列空军丢炸弹,又一次造成巨量伤亡。更糟的,是看撤退出了问题,阿米尔又取消了撤退令,指挥慌乱无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规模战争仅打了一个星期,第三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埃及了损失几乎所有空军和80%的陆军,以色列军队占领整个西奈半岛,控制苏伊士运河东岸。

纳赛尔15年辛勤积累,毁于一旦。他几乎一夜白头,一切的骄傲、荣耀和自信,乃至精气神和健康,随着战争结束而魂飞魄散。

骄傲的非洲雄狮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阿拉伯世界扶不起来呢?

06雄狮坠落

遥想1958年,收回苏伊士运河后,纳赛尔声望空前高涨,被人追捧为“阿拉伯世界唯一领袖”。

他本人也很享受这份虚荣,跃跃欲试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大多阿拉伯国家口惠心不至,唯有叙利亚和也门真正加入,当然有意向的,还有伊拉克和约旦。

所谓“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除了留下相对统一的国旗,执行得非常失败,问题重重。

当时许多阿拉伯国家实施君主制,比如沙特和也门,跟纳赛尔主张的共和国本就不一样,自然难融入。另外,纳赛尔执着于计划经济,欲将别国银行、企业“国有化”,导致意愿最强的叙利亚也难以接受,不得不退出。

截至1961年,随着叙利亚和也门相继退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已名存实亡。这是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幻梦的第一次挫败。

1962年9月26日,也门爆发内战,一群年轻军官,效仿纳赛尔当年壮举,发动政变,推翻伊玛姆神权君主政权。 纳赛尔几乎想都没想,立刻派了军队支援年轻军官。

也门伊玛姆,穆罕穆德·巴德尔,刚刚继承王位。革命者先派枪手暗杀他,没成功,接着用坦克和大炮,轰了他的王宫,抢了广播电台。

可当大家以为巴德尔已葬身王宫瓦砾之下时,他逃出城,进入山区,聚集起数千名支持者,公开与革命政府对峙,并宣布与纳赛尔势不两立。

纳赛尔和一众革命者不以为意,继续挥舞大刀,屠杀巴德尔支持者。

但纳赛尔不知道,他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恐惧和反感,其中最大的恐惧者,是沙特君主,逻辑很简单,沙特君主也担心革命浪潮烧向沙特。

另外也门亚丁港,还有个英国军事基地,英国人一度想在这片建个独立王国,所以担心革命者取得政权后,会把他们赶走,自然也反对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局面就复杂了,也门伊玛姆背后,站着沙特、美国、英国,而苏联又在背后极力怂恿纳赛尔和革命者,所以一场内战,实际又成了一场苏美角力的国际大战。

盲目介入的纳赛尔,原以为提供点武器、资金和少数顾问就能迅速脱身,没想到越陷越深,直到1963年6月,联合国介入,才最终解脱。

经此一事,纳赛尔形象严重受损,从原先的进步革命领袖,变成了美英认知作战下的“阿拉伯世界小霸王”。这是继“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一事后,对他的又一次打击。

一事未平一事又起。1963年底,以色列准备在约旦河上游改道,截取出一部分河水,以滋养更多的领土。河流下游的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必受影响,当然不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事跟埃及无关,纳赛尔本也不想管,但奈何一众阿拉伯国家,非要把他拉进来主事,说什么以色列一旦截取了河水,势必吸引来更多犹太人,那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必受挤压。

所以半推半就间,纳赛尔又一次被推上“阿拉伯领袖”位置。他当然知道一众所谓兄弟,无非想推他到前面挡子弹,可如果袖手旁边,那埃及往后又有何面目立足阿拉伯朋友圈?

结果,正如大家所料,这是个不管不行、管了必遭罪的破事。纳赛尔先是抱怨,“都说要采取联合军事行动,可都害怕别国军队通过自己领土”。接着他又发现,有人主张打,有人主张和,意见难以统一,常常,这边谈判,那边已动上手。

1966年10月底,苏联怂恿下,叙利亚支持巴勒斯坦武装组织法塔赫,率先动手。犹豫间,那边约旦已经抱怨上了,说纳赛尔真懦夫,不敢对以色列动真格。

纳赛尔说,好,我支持打,但支持前,能否麻烦你约旦同意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军队在你领土上的自由行动权?这时,约旦又不吭声了。

鲁莽行事的叙利亚,被以色列揍得鼻青脸肿,而约旦则继续奚落和激将纳赛尔。 于是,历史的悲剧就这样诞生:

兄弟间的合作问题尚未解决,埃及就仓促行动,而且一上来就是猛药,一是宣布禁止以色列船只穿越亚克巴湾,二是要求联合国违和部队撤出沙姆沙伊赫,封锁蒂朗海峡。

这是以色列出红海必经的交通要道,一旦封死,等于要以色列的命。如此,战争不可避免,而无关的埃及首当其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前一个礼拜,纳赛尔受手底下人忽悠,相信“我们已非常强大,完全可以和以色列一决高下。”

但他怎么也想不到,埃军居然会在3小时内溃不成军。而一众阿拉伯兄弟,更是弱如豆腐渣,一碰就碎,毫无战斗力可言,像伊拉克,更只动嘴皮子,连半个兵也没下场。

这场战争,埃及输得非常彻底,被敌人击败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纳赛尔那颗为阿拉伯兄弟流血牺牲的赤城之心,受到了致命的羞辱和嘲弄,生命中最基础的信念坍塌了。

1967年6月9日晚,面容憔悴、神情恍惚的纳赛尔,出现在电视屏幕,他的声音哽咽、时断时续,悲壮地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复归一名普通公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悲情英雄最透心凉的决定,如此突然而震撼。他的讲话尚未结束,无数开罗人便蜂涌上街头,他们呼喊、哭泣:“纳赛尔、纳赛尔,不要离开我们,我们需要你。”

数万人聚集国会大厦,高喊着领袖名字,并威胁说,谁不投票支持纳赛尔,他们就杀死谁。

是纳赛尔领导的革命推翻君主制,结束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也是他为埃及人要回苏伊士运河,并修建利国利民的阿斯旺大坝,是他将土地分给普通农民,是他建造无数的工厂和学校,将清洁的水和电送至偏远的乡村,是他为工人上社保,赋予埃及平民最基本的尊严。

作为现代埃及“开国领袖”,纳赛尔当之无愧。试问,埃及人怎舍得让这样的领袖寒心、委屈?

就这样,这位悲情的君王,以他的惨躯和失落的精神,继续面对失败的、正待重建的国家。

6月11日,原埃及总司令阿米尔,遭逮捕,承受了战败的主要责任。大约两个半月后,这位“自由军官”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不堪屈辱,在狱中服毒自尽。

与此同时,大约有150多人,遭问责,当年与纳赛尔一起打天下的老友,经此一役,系数离他而去,只有对权力相对淡然的萨达特,还默默陪在身旁。

1968年夏天,糖尿病,加上过度的操劳,雄狮终于病倒了。他被送往苏联治疗,可疗效欠佳,很长时间里,无法开展任何工作。

1970年6月,战争过去三年,以色列军队依据占据着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仍然关闭。可阿拉伯内部,却又一次失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和驻扎在约旦境内由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爆发冲突,难以调和。

这时,人们又想起了那个被疾病、失败和孤独折磨得只剩下半条命的男人。

9月26日,纳赛尔准时抵达约旦安曼,他苦口婆心劝完侯赛因,又转头把阿拉法特拉入小房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现长期的谈判和紧张情绪,已经让他精疲力尽,敦促休息。他回答:“男人、妇女和儿童正在死去。我们是在和死亡竞争。”

9月28日,会谈结束回家途中,纳赛尔心脏病发作,3个小时后,永远离开了人世,终年仅5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是由萨达特当天晚上公布出去的。

埃及人再次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男人们流着眼泪呜咽,女人们掩面恸哭,不愿意相信埃及的精神领袖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纳赛尔没有死,他不会离开我们,我们也永远不会离开他……”

小结:何去何从

纳赛尔去世后,继任者萨达特,很快结束了他的“国有化”政策。

1970年代早期,许多外逃至世界各地的富豪,又陆续返回埃及。但1960年代出走的艾尔·法耶德,却没再回去,一直定居伦敦。

尽管英国人将他视为骗子和僭越者,但他并不以为意,相反,为了打入英国上流圈子,从衣着、谈吐到行为举止,他处处沐猴而冠加以模仿。

就连他盘下爱德华八世的故居,也带着献媚的目的,他曾对《纽约时报》说:“一个伟大帝国的伟大国王,为心爱的女人舍弃一切。我有机会保护他住过的房子和物品,我倍感荣幸,它们是英国的遗产,也是我第二个家。”

他甚至花巨资,请来国王生前的贴身男仆,保护和照料别墅和里面的4万多件物品。

或许正是这舔狗般的谄媚,终于让他打入了英国皇室,早在1987年,温莎史密斯草坪举行的一场马球比赛,戴安娜王妃就与他见过面。

进入1990年代,艾尔·法耶德与英国王室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他有个女儿叫卡米拉·法耶德,写过一本书,记录过她与戴安娜的儿子威廉和哈里一起嬉戏玩耍的情景。

1996年,戴安娜宣布离婚后,没有人比艾尔·法耶德更兴奋了,他仿佛又一次抓住了捡拾英国皇室“弃物”的机会。

他怂恿儿子多迪,立刻与现任女友分手,猛烈地追求戴安娜。车祸前夕,他为两个年轻人安排了法国南部的甜蜜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迪,是电影制片人,参与制作的《火战车》,赢得过1981年奥斯卡大奖,但如果没有他爹的亿万资财,显然绝无可能亲近戴安娜。

但非常可惜,一场车祸后,一切一缕轻烟消散了。

2005年,老头大概太希望儿子与戴安娜成双成对,不惜血本为他们俩修了一座铜像,摆放于自家商场大厅。

但讽刺的是,尽管艾尔·法耶德费尽了一切心机,可他连个英国国籍也拿不下来——他1995-1998年间的英国国籍申请,均被当局无情驳回。

2022年,网飞一部叫《王冠》的电视剧上映,更将他描绘成满身铜臭的小丑,滑稽而笨拙地跪舔着英国贵族的脚脖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宣告埃及完全摆脱了殖民统治。他一生的努力,也均以寻求埃及的自尊自强为核心,面对殖民者,他时而愤怒时而嘲弄,对于向殖民者献媚的软骨头,他更不会客气。

但艾尔·法耶德的故事却表明:身体上的殖民易解除,但心理上的殖民却难断根。

早在苏伊运河战争前,萨达特就已经发现: “今天世界上只有两个大国,美国和苏联。”后来基辛格也说:“苏伊士事件之前,英国已经认识到它必须仰赖美国,只不过继续以大国姿态行事罢了。”

所以从这意义上看,艾尔·法耶德对旧殖民主的变态迷恋,显得就更为滑稽了。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大败后,沙特国王费萨尔主动提议,为弥补战争中受害的兄弟国家,每年捐助5000万英镑,同时提议科威特捐6000万英镑,利比亚捐3000万英镑……

尽管纳赛尔并未要求补偿,但事后,埃及还是每年得到了1亿英镑捐助——这比战争中的损失还多出10%。而且,这一传统逐渐固定下来,此后埃及承担与以色列前方开战的角色,而一众富裕的阿拉伯产油国则成了幕后金主。

这个提议,实际是个标志性的历史转折。它预示着,中东与西方的博弈,将不再以苏伊士运河为关键筹码,而石油将成为中东手里的王牌。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初次作为武器,便大放异彩。也是从这一战开始,石油资源并不丰富的埃及,再无道理充当领头羊,而这反而无意中为它创造了更宽广的生存空间。

或许比较幸运的,是继纳赛尔之后的萨达特,也不再执着于“泛阿拉伯主义”的迷梦了,而更加务实地立足埃及的本 民族利益 。

只是,历史哪有道理可言?正如武器无需真刀真枪,也可以是运河与石油,殖民也无需占领和武力,也可以借由经济和心理。 埃及戒断殖民的路道阻且长,而萨达特面临的,依旧是凶险的生死棋局。(全文完)

作者:左页

部分参考文献:

《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杨灏城、江淳,商务印书馆

《埃及史》,马索特,东方出版社

《纳赛尔传》,斯蒂芬斯,世界知识出版社

《慕尼黑的清真寺》,伊恩·约翰逊,译文纪实

《悲情王妃戴安娜》,冯涛等,中国电影出版社

《我的一生——对个性的探讨》,安瓦尔·萨达特,商务印书馆

《苏伊士运河与苏伊士运河问题》,方德昭、杨剑安,世界知识出版社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阿加莎·克里斯蒂,新星出版社

《自传的回声》,纳吉布·马哈福兹,光明日报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