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金笛山西被称为“表里山河”,像一艘横亘在中原与草原之间,永不沉没的航母——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北有恒山,南有太岳,在山西与陕西之间是黄河。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与中原王朝北上的必由之路,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表里山河”地形图

“表里山河”的始作俑者,是东周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子犯。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前 697 年-前 628 年, 姬姓,名重耳)与楚国的决战开始之前,晋文公有所疑虑,子犯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是说,可以开战,击败野心勃勃想问鼎中原的楚霸王,就获得了“尊王攘夷”的正当性,可以得到诸候的拥护;如果失利了也没关系,晋国表里山河,退守之后也没有损失。

子犯是晋文公重耳的亲舅舅、人生导师、总参谋长兼亡命天涯共患难的义士。

西周时期,最初受封的晋国不过“方百里”(《晋世家》),周围被戎狄环绕。戎狄从夏、商时期就生活在这里。从草原迁移而来的戎狄民族,史书中称“ 贪而无亲”、“我诸戎饮食衣服与华不同”。晋国大夫伯宗说“狄有五罪”,包括“不祭祀祖先”和“嗜酒无度”。周朝面对强大的戎狄,允许受封的晋候“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沿用夏朝的政教执国,用戎人的制度来区划土地。这与当时齐国、鲁国、卫国采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叔虞方鼎,西周,现藏临汾博物馆。口长 18.5 cm、宽 16.5 cm、腹深约 11.2 cm、通高 27 cm。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唯一一件唐叔虞自作之器。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弟 ;母亲王后邑姜,是齐国开国君主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女儿。叔虞是晋国立国的始祖,受封治唐后,因势利导,以戎治戎,是三晋文化体系中尚公、尚法、尚贤特色的奠基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叔虞方鼎内壁铭文,8 行 48 字,记载某年十四月,周成王在举行盛大祭典之后,对于叔虞进行赏赐,叔虞称颂王德,铸鼎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鸟尊,西周早期,出土于天马——曲村晋侯墓地 M 114 燮父之墓,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燮父是叔虞之子,燮父是唐国的第二代继承人,改国号“唐”为“晋”。鸟尊以凤鸟为首,以象鼻为尾,含蓄典雅,彬彬有礼。《周礼》记宗庙祭器有所谓“六尊六彝”,其中即有“鸟彝”和“象尊”,刚刚落足的晋国,保持着周礼的风度,还没有受到戎狄部落的冲击与影响。

晋国在立国之初,由于彊域狭小仅“方百里”,所以不得不采取“怀柔”的办法与戎狄民族共存。晋国与戎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融合就此拉开序幕。

据《竹书纪年》载:“晋侯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在西周早年,周文王、周武王创立的强大周朝仍然拥有对诸侯绝对的镇慑力量,但是在晋国早期,晋侯营造宫室就敢违制越礼,而西周第三代天子——周武王姬发之孙姬钊,却要让晋候三分。在晋国早期,“以狄制狄”的方略已经让晋国与周朝的礼文化开始疏离

长时间的与戎狄杂处,并且按照戎狄的风俗旧制管理,受封在晋的周朝姬氏家族也渐渐地被戎狄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兔尊,西周,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目前,在全国出土的兔形青铜器罕见,而晋侯墓地共出土 7 件兔形铜尊。正是晋地接近北方草原,多戎人,学者一般认为兔尊可能具有北方戎狄文化因素。兔性情温顺,繁衍生息的能力很强,兔尊有着子孙兴旺的美好寓意。

公子重耳的逃亡生涯

晋侯王室与戎狄民族之间的婚姻,早已成为常态。到了春秋早期,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其中“大戎狐姬生重耳”。重耳的母亲,是北方狄戎部落首领“狐突”之女,狐突入朝为晋大夫,狐突之子狐毛、狐偃(子犯)又辅佐重耳执政。

后来,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被晋献公立为夫人。在骊姬的观念中,没有任何周礼的约束,她要立自己的儿子为晋侯,废掉嫡长子和其他公子。这就是晋国历史上的“骊姬之乱”。

在“骊姬之乱”中,重耳和他的舅舅狐偃等人踏上逃亡之路。第一站,就是跑到他母亲的老家翟国,晋文公娶狄女季隗并生了两个孩子。

重耳流亡,实际上成为他深入戎狄腹地,与狄人生活、交流的一次体验。作为周文王的直系后裔,重耳会以华夏正统的礼数做为说话、行为的准则,而狄戎部落的彪悍习性也会影响到重耳。

在翟国生活了 12 年,来自晋国公族的威胁迫使重耳又一次出逃,把妻子季隗和两个孩子留在了翟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剑,春秋时期,现藏于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出土于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盛乐地区,上刻四字“耳铸公剑”,盛乐古城为翟狄居住的“襄”地,与晋国相邻。铜剑下方有祭祀埋藏的马骨,是重耳流亡期间,在翟地祭祀祖先时,连同牺牲与祭祀用剑共同埋藏。

风尘仆仆的重耳,奔向春秋五霸齐桓公的辖地齐国。齐桓公礼遇重耳,还把宗室女子齐姜许配给他,附带了二十车的礼品。安逸的环境,让重耳乐不思蜀,《史记·烈女传·晋文齐姜》记载当时重耳这样说,“人生安乐而已,谁知其它。”就这样,公子在这里待了7年。重耳已经准备在这里终老一生了,看来安逸的杀伤力实在厉害。

狐偃(子犯)与其他跟随重耳的人一起商量,怎样离开这里,恢复当初离开晋国时的雄心壮志。一位路过的侍女听到了对话,告诉了夫人齐姜。和齐桓公一样有着不凡气概的齐姜对夫君说,侍女告诉我,您的跟随者希望您离开这里,您应该认真考虑舅舅子犯的意见。自从您离开晋国后,晋国再无安宁,民不聊生,上天并没有让晋国消亡,那不就是您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吗?您要不回到晋国,那谁还能让晋国安定下来呢?这是上天赋予您的机会啊,不应该辜负天命。

多年的逃亡生活,消磨了重耳的意志,没想到重耳听不进去:“我哪儿也不去,就死在这里了。”

贤惠的齐姜鼓励重耳,《诗经》曾说:“莘莘征夫,每怀靡及。”那些为国家奔赴沙场的征夫,连夜行足,不敢耽搁一刻,但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如果他们累了就休息,怎么能达到目标呢?晋国需要您去安定,您不去怎么行呢?但公子不听。

齐姜杀死传话的侍女,以防消息泄漏出去,然后与舅舅子犯合计灌醉了公子重耳,把醉熏熏的他抬到了马车上,赶紧离开了齐国的安乐窝。重耳终于醒来了,发现自己已远离了齐国,他操起长戈,就去追舅舅,埋怨他让自己重新过上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

在司马迁评价齐姜说:“公正果断,言行不怠,劝勉晋文。”

曾经在母亲的故乡,戎狄部落生活了 7 年的重耳,又在诸侯中地位崇高的侯爵封地齐国生活了 12 年。齐是太公望姜子牙的封地,姜太公封齐“因其俗,简其礼”,“尊贤尚功”,礼贤下士,在文化上兼容并蓄,被称为“海王之国”。无疑在长达 12 年的时间里,齐国文化的包容精神,政令平易,贴近民众的执政风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重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公盘,春秋时期,现藏于山西青铜博物馆。是重耳为女儿孟姬出嫁到楚国的嫁妆,盘中有小的龟、鸭、鱼、立鸟、青蛙等,当流下的水冲击小动物时,小龟的头可以伸缩,鸟的嘴会张合,栩栩如生,生动可爱。像是晋文公对于在戎狄部落生活的记忆,也像在告诉女儿,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公盘中的小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公盘跪立抬盘的铜人

晋文公的“以文治国”

经历了 19 年的磨难之后,公子重耳回到晋国,这成为晋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晋文公即位之初,一是恢复周礼,敬祖思源,二是大刀阔斧,重修政令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简《晋文公入于晋》,现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竹简经 C 14 测年确认为战国时期文物。《晋文公入于晋》中记载,晋公文即位之初,恢复祭礼,修晋邦之政和晋邦之祀,以使天下安然。

对于赏罚制度,刚刚回到晋国的晋文公问舅舅子犯:“削减刑罚,放松关口的征税,能使百姓善战吗?”,子犯说不行,晋文公又问:“赦免监狱中的囚犯,让百姓吃的饱穿的暖,就可以了吧?”子犯还是说不行。子犯接着说他的道理:“信赏严罚,不避亲贵”,就是要赏罚分明,不分贵贱,才能让国家真正强盛起来。

晋文公提倡晋国的官吏参加田间劳作,以正午日中开始。第一个迟到的,就是晋文公的侍卫长颠颉,执法者告诉晋文公,按“信赏严罚,不避亲贵”的律令,要问斩颠颉。晋文公挥泪示意,从后背斩了颠颉。令整个朝野震动,政令军纪严明。此后,晋文公推行“三军六卿”,打破贵族阶层“板结”,惟有参加“尊王攘夷”的战争,才能维持家族繁荣

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约公元前 634 年)中,晋文公“一战而霸”。晋文公离开齐国后,去了楚国,当楚王问他将来如何回报对他的优待时,重耳的回答是如果将来在战场上相遇,将“退避三舍”。

在言简意明、惜字如金的史书上,记载了晋文公的一个噩梦:“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就在“城濮之战”的决战前夜,重耳做一个可怕的梦:楚庄王与他在旷野遭遇,两人之间展开了搏斗。力大势猛的楚庄王,将重耳打倒在地,敲击他的脑袋,吸食重耳的脑髓!

显然,在与楚国开战前,晋文公压力山大。

这时他第一个想到是让舅舅子犯解一下梦。子犯说:“这是吉兆啊,您是仰天而向,那就是得天而助,楚王俯身朝地,是跪拜的身姿,我们一定会使楚军臣服的。”有了子犯的一番解说,重耳决定与楚军开战。子犯是戎狄世家,却博识中原的礼仪与文化,在晋文公几个关键时刻,都是舅舅子犯一锤定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犯鬲,春秋,现藏山西博物院。高 10.9 cm,口径 14.7 cm,腹深 6.9 cm,腹径 13.3 cm,口沿处有“子犯之造鬲”的铸铭,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可以断定,造鬲者是晋文公重耳的舅父狐偃,子犯是他的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鬲口沿处铸铭文:“子犯之造鬲”

在“城濮之战”中,楚军进击,晋国的军队后退,军吏问道:还没有打为什么就退呢 ?晋文公回答说,以前在楚国的时候,有过退避三舍的约定,怎么可以违背呢?楚国军队看到晋文公先礼后兵,就想退兵,但是楚帅得臣执意开战。最终晋军击败了楚军,得臣率兵退去。

对于晋文公信守诺言,退避三舍,《左传》的评价是“文之教也”,就是说,晋文公以恢复礼教,严明军纪,礼贤下士,而获得了民心,才能取得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犯龢钟,春秋中期,现藏台北故宫。“子犯龢钟”全套有大小八件,最大者通高 71.2 厘米,重 44.5 公斤,铸铭 22 字;最小者通高 28.1 厘米,重 5.4 公斤,铸铭 12 字。总计 132 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犯编钟铭文拓本上书“子犯”两字。铭文大意:春秋中期公元前 632 年(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五年)5 月初,在吉日写下这段铭文,子犯一直陪伴在晋文公左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返晋匡复其邦国,后又与楚有“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从而有“践土会盟”等史实。由于子犯的功绩,周王赏赐给子犯诸多宝物,诸侯也送给子犯大量美铜,因而子犯铸制这套和钟,并铭记勋绩传颂子孙,永宝用乐。

在史书中有一种说法,叫作“春秋无义战”,就是在春秋战国的战事中,没有道义可言,然而晋楚“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以及宋襄公与楚国的泓水之战,却表明在那样的乱世中,依然有人信守道德。泓水之战中,在楚军过河时,宋军本来可以半渡而击,在楚军过河时发起袭击。但是宋襄公认为自己是商朝后裔,华夏正统,要守大义,知大节,虽然敌众我寡,仍然要“不鼓不成列”,就是按照上古的规矩,开战时双方要列阵开战,可想而知,宋军被强大的楚国打的大败。《春秋公羊传》对宋襄公评价是:“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戎狄部落与晋国水乳交融

在晋文公之后,晋国的强大维持了一百余年时间。到了春秋中期,在与周边戎狄部落的互动中,晋文公留下的“晋邦之祀”,逐渐未落。

到了晋文公之孙晋景公时期,景公派大夫士会去会见周朝王室,周定王按照礼仪招待士会,士会不知道是什么礼仪。周定王说,这是按照周礼招待姬姓亲属的礼节,半牲表示具备礼仪,肴食的五味充实气志,器物的五色净化心灵,乐舞的五声昭示道德,礼仪的五义纲纪行为,饮食可口,情谊可观,酬礼可嘉,法度得以推行而道德得以建立。古代娴于礼仪的人,哪里要用全牲呢?戎狄之人轻率且不修边幅,贪心又不讲礼让,用一头全羊,让他们吃饱,怎么能像对待戎狄那样把全牲端出来呢?显然,将中原的周礼与戎狄的草莽来对比,实际上是周定王对于晋国使臣不明礼仪的讥讽。

士会无法应答,回到晋国后,研习夏商周三代的典礼,重新恢复了晋文公的礼教作为晋国的法度。

但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晋国始终与戎狄杂处,长期的会盟、和亲、战争,使得“蛮夷戎狄,犹错处内地” ,以至于“登城以望见戎州”,站在城头上就可以看到戎狄居住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匏壶,春秋晚期,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青铜博物馆。因形似匏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比葫芦体形大)而得名,虽是铜器,形状看起来似草原上的羊皮壶。壶顶的鸷鸟双目圆睁,爪抓两条全力挣扎的小龙。表现了春秋晚期, 赵卿摆脱旧制,一飞冲天之势。赵卿是赵国的奠基人,赵氏有着勇猛好战的基因,最为著名的是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鸷鸟双爪紧抓两条小龙

纵观晋国的六百年历史,是一个中原文化与戎狄部落碰撞、交融的过程,戎狄学习华夏礼教,学会农耕定居,渐渐汇入中华文明的洪流之中。这使得晋文化形成了既有外向开拓的一面,也有内敛自守的双重性格。

山西人,有保守一面,又有极其跳跃的一面,创意,艺术,文学,别开生面;晋商,行四海创天下,却把财富留在山西盖成大院;文学,亦有王维、王昌龄、柳宗元、司马光、关汉卿。山西人独特的陆地航空母舰地形,形成了山西人奇特的性格特征,有如飘浮在海洋中的孤舰,既要守卫舰船,又要远行四海。

在笔者看来,山西最为奇特的一件文物,是春秋时代的超级玩具——“刖人守囿车”,想像之奇瑰,造型之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刖人守囿车,春秋时期,现藏山西省青铜博物馆。长 13.7 cm,宽 11.3 cm,高 9.1 cm。这个流动的小动物园,有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可以拉动前行,小巧玲珑,颇为可爱。车顶上,有圆眼尖喙的小鸟,中间蹲着一只小猴子。车身四周,爬着鸟、虎、熊、罴等等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刖人守囿车的车顶,小猴和四只围着它的小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刖人守囿车上的看门人——刖人,小铜人没有左脚,左手拄拐,右腿站立,右手紧紧抓住门闩,表情专注,是一位敬职的守门人。在《周礼·司刑》记载,刖(音同“月”)为刑罚的一种,断足也。《周礼·秋官·掌戮》记载:“刖者使守囿。”因此,罪犯被施以刖刑之后,因行动不便,一般都去守囿苑之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刖人守囿车的门可以打开,车里就是夜晚降临时,小动物们睡觉休息的地方

刖人守囿车,不是礼、乐器,而专供艺术欣赏的工艺美术品。草原上的戎狄部落只会养鹰,然而当与中原文明融合、多元一体之后,晋国工匠却造出了如此精美绝伦的袖珍流动小动物园车

(以上图片,摄于山西省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临汾博物馆、晋国博物馆)

参考资料:

[1]梁葆莉,《从重耳流亡看春秋前期戎狄与晋国融合的精神轨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徐州师大学报,2009年7月

[2]白国红,《晋文公“五贤士”考》,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3月

[3]方琼英,《从细节里辩证评价晋文公》,文史,2010年9月

[4]张石山,《晋文公何以谓之“文”》,《名作欣赏》2021 年第28 期

[5]毕洪娜,《春秋时期晋与戎狄的互动探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年第1期

[6]杨建华,《春秋》与《左传》中所见的狄,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

地图制作 | 龚道宏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