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综合防治百香果茎基腐病?掌握这些技术是关键!

黄艳花等

百香果 (Passiflora edulis Sims),又名鸡蛋果,学名 西 番 莲 , 西 番 莲 科 (Passifloraceae) 西 番 莲 属(Passiflora L.),为热带、亚热带多年生常绿藤本浆果类果树 ,原产澳大利亚和巴西,现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台湾、广西、福建、广东、云南、浙江、四川等省区。百香果具有丰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富含钙、磷、铁和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果实可供鲜食,也可加工成为果汁,入药具有兴奋、强壮等功效 。高品质百香果鲜果在国内外市场一直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百香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区夏季高温多雨,百香果茎基腐病愈加严重。该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生范围广、为害严重等特点,一些旧地果园在病害高发期发病率高达60%以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百香果产业持续发展而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生产上百香果茎基腐病防治仍以化学农药为主,且没有根治该病的特效药剂。而单一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势必造成致病菌的抗药性,以及因农药残留而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只有多种防控技术措施综合使用,才能推动百香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笔者经大量调查与研究,对百香果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百香果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百香果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1 病原菌

郑加协等 在1992年、李德富等 在1993年分别对福建百香果茎基腐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菌株形态特征观察分别鉴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porum) 和 腐 皮 镰 刀 菌 (Fusariumsolani);陈星等 2017年对广西防城港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综合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结果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宋晓兵等 在 2019年、邝瑞彬等 在2021年对广东省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其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 solani);黄艳花等 2022年对广西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可可毛色二孢菌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是引致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其他学者对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有各自的看法,邱金忠 研究认为,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可以是单独或与多种病原菌联合侵染,镰刀菌 (F.solani) 和腐霉菌 (Pythium) 为主要病原菌。2020—2021年,本研究团队于广西南宁市、梧州市、桂林市、来宾市、忻城县、上林县、都安县、东兰县等8个市 (县) 百香果种植基地,每个点采集4~7株症状典型、病斑新鲜的百香果茎基腐病病株共48株,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法鉴定分离物的分类地位,进行致病性测定及Koch法则验证,鉴定到两种病原菌,即可可毛色二孢属和腐皮镰刀菌属。其致病力强,接种5~10 d 均出现死株 (见图1),故认为这2种病原菌是广西百香果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

图1 两种病原菌接种效果

2 为害症状

主要致病菌可可毛色二孢属和腐皮镰刀菌属为害症状基本一致,其为害百香果茎基部,幼苗和成年期植株均可受害,主要为害部位为离地面5~10 cm的植株茎基部。病害浸染初期,茎基部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皮层软化腐烂、开裂,易与木质部剥离,横切面可见木质部变褐色。病害浸染后,如果发病条件不适宜,病斑扩展缓慢,未环绕植株茎基部,植株仍可继续存活;当气候和环境条件适宜病害发展时,病斑快速环绕植株茎基部并向上下2个方向扩展,直至整株植株失水萎蔫、枯萎死亡。湿度大时,产生2种病征:1) 在发病初期病部表面长有白色菌丝,即为病原菌菌丝体,后期出现粉红色小颗粒物,即为病原菌子囊壳(病原菌腐皮镰刀菌属病征);2)病部出现密生黑色小颗粒物即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属病征) 。

3 发生条件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需具备三要素,即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程度 。经调查,不同百香果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有差异,比如满天星、紫香、台农等品种抗性较差,黄金百香果抗性较强;不同种苗繁殖方式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有差异,实生苗、组培苗、扦插苗抗性较差,嫁接苗抗性较强;植株种植时间长短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有差异,“一年一植”发病轻,一植两年以上发病重,植株种植时间越长发病越重;不同海拔地区茎基腐病发生程度不同,低海拔种植区发病较重,中海拔种植区发病程度中等,高海拔种植区发病较轻;不同季节发病严重程度有差异,广西每年6—8月高温高湿气候下发病严重;排灌条件不同发病严重程度有差异,种植地排水条件好,植株根部不积水,发病轻,反之发病重;此外,植株健壮、无伤口的抗性强,植株弱小、有伤口的则抗性弱。

4 综合防控技术

4.1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品质优良、适应性广、产量高、适宜广西地区种植的品种,如“黄金百香果”“钦蜜9号”等。

4.2 种植健康嫁接苗

种植健康嫁接苗是解决百香果茎基腐病的主要技术手段。目前生产上种植的百香果苗主要是扦插苗和嫁接苗。扦插种苗繁殖根系不发达,抗病性较弱;嫁接繁殖是用优良母株上的压条作为接穗嫁接到砧木进行繁育,其根系发达、抗茎基腐病等优势明显 。选择种植抗茎基腐病的品种作为砧木培育嫁接苗,可解决土传病原菌引起的病害问题 ,王小媚 等、董龙等 认为种植抗病砧木的无病毒健康嫁接苗可以从源头防控百香果茎基腐病,徐宁等 对台农一号百香果扦插苗与嫁接苗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台农一号嫁接苗比扦插苗对茎基腐病具有更强的抗性。

健 康 嫁 接 苗 , 抗 病 砧 木 选 择 是 关 键 ,PREISIGKE 等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Passiflora nitida,Passiflora foetida和Passiflora quadrangularis对百香果茎腐病的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具有很强的抗性,其中Passiflora nitida因其抗性高,且性状遗传稳定,最适宜用于育种;叶金巧 综合砧木苗期性状、嫁接亲和力、田间种植性状、抗寒性耐热性等,认为福砧1号、福砧2号、金砧1号适宜作“福建百香果1号”砧木;杨其军 认为抗茎基腐病嫁接苗砧木应选择抗性较强的野生西番莲或黄色百香果品种。通过使用高耐受性野生物种作为砧木是百香果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目前关于百香果属砧木的研究报道很少 。

4.3 一年一植

百香果“一年一植”是近几年兴起的种植模式。“一年一植”栽培,可避免或减轻百香果茎基腐病的为害 ,同时可省冬春修剪、越冬防寒等工作。“一年一植”关键在于培育大苗,可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1月,在种植基地附近搭建简易育苗大棚;育苗基质用泥土、粗沙和有机肥等混合调配成营养基质,经太阳暴晒消毒后装进大杯,选择抗茎基腐病砧木的无病菌健康嫁接苗 (如黄金百香果、钦蜜9号等抗茎基腐病品种),然后将抗病强、健康嫁接小苗换种到装营养基质大杯种植,培育2~3个月,其间按正常大棚杯苗水肥管理,除虫防病,每株苗插1条1.0~1.5 m高的竹竿供苗爬藤;于次年2月下旬后,气温稳定在10 ℃以上时定植,选择阴天或雨后晴天进行定植;大苗种植可缩短百香果生育期,让头批果早挂早采,且两次主花期尽可能避开高温,提高着果率。

4.4 改善栽培管理技术

4.4.1 种植地选择

种植地选择高海拔、通风、排水良好的低缓坡地,果园开通排水沟,高畦深沟种植,防止百香果植株茎基部积水;采用平棚垂帘架式搭架种植,株行距适中,科学修剪杂枝,及时清理枯枝烂叶,提高果园通风透光;农事作业时尽量减少植株机械伤口的产生 。

4.4.2 土壤酸碱度调理

调理土壤酸碱度至合适范围即pH值5.5~6.5。春夏季雨水多的季节每667 m 2 用硅钙肥1 500 kg或生石灰750 kg撒施,中和土壤酸度 。

4.4.3 科学水肥管理

科学施肥与水分管理,保持健壮树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施用生物肥和腐熟有机肥为底肥,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适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保持土壤蓬松透气,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花期及挂果期适当适量补充钾肥。

4.4.4 实行轮作防病技术

研究表明,多年连作会加重百香果茎基腐病的发生;2~3年间隔轮作可减少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为害。建议选择与水稻、甘蔗等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茎基腐病菌菌量,减轻茎基腐病发生。

4.5 生物防治

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一些拮抗菌如枯草 芽 孢 杆 菌 (Bacillus subtilis)、 木 霉 (Trichodermaspp.)、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ce)等来控制病原菌的为害。谢红辉等 报道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荧光假单胞菌可降低由可可毛色二孢属(L. theobromae) 引起病害的发病率;马田田 通过利用哈兹木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共同与腐熟有机肥二次发酵后制成生物有机肥,通过大田施用该基肥,可降低山药根茎腐病(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发病率,抑制植株根际土壤病原真菌繁殖。田间施用含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荧光假单胞菌的微生物菌肥,可增加土壤中的益生菌,促进根系健康生长,有效减少百香果茎基腐病的发生。

4.6 化学防治

百香果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主要采用定期灌根预防、病株灌根或涂抹处理、病株拔除与病穴消毒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年种植周期中,1—5月和 9—12月,每个月结合施用液肥,用80%乙蒜素2 000倍或30%恶霉灵 1 000倍、50% 多菌灵 500倍灌根,每年 6—8月是该病害高发季节,可用上述药剂轮换灌根预防,间隔10~15 d一次;田间发病初期,扒开植株茎基部土壤,刮除病部,用75%肟菌·戊唑醇3 000倍或50%多菌灵500倍、25%丙环唑500倍、40%氟硅唑5 000倍液、70% 甲基硫菌灵 500倍液灌根加根茎部喷雾,也可加大浓度涂抹茎基部,药剂应轮流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已发生茎基腐病的茎蔓,要把腐烂部位刮除后再用瑞苗清加噻森铜涂抹病部及周围 。严重病株应及时连根挖出,带出园外销毁,病穴撒施石灰消毒,防止病害扩散。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ny⁃cytxgxcxtd-17-03);广西农业科技自筹经费项目(Z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