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镕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1899年10月17日生于云南省宾川县彩凤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籍江西南昌罗家店。8岁起入私塾读书3年。1917年毕业于县城高小。1919年到昆明谋生不成,考入省立第一中学,后入昆明政法学校经济系求学。在此期间,受五四爱国运动影响,积极投身学生反帝爱国斗争,曾参加省立一中“学生爱国联合会”,主持出版校刊《滇潮》,开始接受和宣传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923年底,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追随好友赵醒吾离开昆明,途经越南河内和香港等地到达广州投身孙中山创建的革命军,任大元帅府拱卫军编修。次年5月入滇军总部将校队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驻粤滇军任参谋、连长。1925年重返拱卫军任上尉差遣,随军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

1927年初入朱德创办的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学习,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军官教育团学员提前毕业,被派往赣东北地区从事农民运动和党的秘密工作。同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他闻讯赶上起义部队随军南下。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到井冈山。1930年起任红4军军需处军需员。后调任红12军经济处会计科科长。1933年起任红一方面军总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红9军团供给部部长。参加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随红9军团长征,次年7月一、四方面军于川西北懋功(今小金)地区会师后,红9军团改称第32军并随红四方面军行动,调任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成立,第32军归红二方面军建制,继任该军供给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供给部副部长,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参加了1940年平西区春季反“扫荡”和晋察冀边区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抗战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驻涞源办事处主任、兵站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政治委员。参加了察南绥东、平津、太原等战役。1952年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华北军区改称北京军区,继任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7年离职休养,享受大军区副职待遇。在长期从事领导部队后勤保障和经济工作中,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受到广大指战员的高度赞扬,并在实践中探索后勤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为我军战时供应及后勤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会计协会顾问,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副会长。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著有《赵镕长征日记》、《赵镕回忆录》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曾泽生

曾泽生(1902年10月-1973年2月22日),生于云南省永善县大兴镇。1922年12月考入云南唐继尧开办的建国机关枪军士队。毕业后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25年入黄埔军校任第3期区队长,1927年1月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1929年1月应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之邀回滇,在昆明开办军官候补生队,任副队长。后任滇军第98师军士队队长,第3旅6团营长、第5团副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60军184师1085团团长,随军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率部参加了台儿庄会战。1939年起任第184师副师长、师长,第60军军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率部到越南受降。1946年率第60军赴东北,先后任国民党东北第4“绥靖”区副司令、吉林守备司令、第1兵团副司令,并兼60军军长。1948年10月率第60军于长春起义,所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任军长。后率部参加解放鄂西,进军西南作战。1949年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1950年3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7]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军长率部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4年回国后继任第50军军长。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

1973年2月22日,曾泽生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徐文烈

徐文烈(1909—1976),曾化名何坤,云南省宣威县板桥镇大堡村人,父亲为贫农经济水平,8岁入私塾,读满四年,又入板桥初级小学就读。1923年考入板桥高小读书,1924年1月被叔父接入省立曲靖第三师范附属高小读书,1925年6月因家境所迫辍学。

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各一枚,1959年12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