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资深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李彦宏半生中做过许多重要的决策。

如果你像笔者一样,以十年、二十年为刻度去研究李彦宏的各种决策,你就会发现,他在百度的AI这条发展路径上的综合决策质量是最高的,也是最具有战略预见性的。

而AI创业就像一列过山车,企业需要经历一番又一番颠覆;在尚未到达真正的命运转折点之前,你可能一直在希望和绝望之间颠覆。但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是,成功者永远不会动摇,所以即使命运的转折是从当下的这一秒开始的,他们也能比不坚定者更好的抓住机会。

——笔者按

01

百度在大模型上为啥始终快人两步?

这次的百度世界大会看点很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两个看点是文心大模型4.0版和AI原生应用。

文心大模型4.0是以GPT-4为对标的,甚至在部分指标上优于GPT4。考虑到基础大模型在AI闭环中的核心地位,如果要打个比方的话,那就是别家还在追赶开发第一代的生成式AI发动机,而百度的更新一代的AI发动机已经和世界前沿拉平了距离。

今年春天,百度发布文心一言时,有媒体采访李彦宏,问什么时候能够追上OpenAI。李彦宏字斟句酌地说:(静态)距离可能是两个月,但我们在努力,别人也不是站在原地不动,所以这个时间其实是很难算的。

但他又撂下一句话——总有一天我们会赶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来,这一次文心4.0让李彦宏有了底气,向来出言谨慎的他也说了一句很有份量的话——他说,这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文心大模型,它实现了基础大模型的全面升级,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四大能力,都比文心一言的线上版本有了明显提升,综合水平与GPT4相比已经毫不逊色。

但更能反映百度AI的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落地方向感的,是百度已经做出了十几款AI原生应用,其规模之大、惠及人群之多、先发红利之厚,在目前都堪称空前,这就是“快人两步”的好处。

在“模型”“应用”两大领域抢占先机,基础模型和AI原生应用成为百度的两大“AI飞轮”,正是基于强大的大模型能力才能在当下打造出极具实用、可靠安全的AI原生应用。不仅重构了百度搜索、网盘、地图、文库等应用,还推出了国内首个生成式商业智能产品百度GBI,重构了新一代智能工作平台如流。与此同时,百度也在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模型技术已应用在制造、能源、电力、化工、交通等实体产业中,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动作如此迅速,离不开李彦宏的前瞻性判断,早在3月16日内测文心一言时,他就给出准确预测:下一步的方向,应该是大模型的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可能觉得这是一句废话——研发出来基础模型能力,不就是为了应用么?

说这句话的人,是不太懂AI史的——自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以来,学界、工业界已经不知道预测过多少次AI将进入应用高潮,其中有世界影响力的预测高潮就有三次,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但这么多高人参与的预测,却没有一次预测准的。正如,移动互联网从出现到成熟应用用了十年,而5G技术也出现多年了,还缺乏很多领域的杀手级应用。因此总而言之,预测技术应用的难度高于预测技术发展本身,

所以,百度AI在行业领域的快人两步,并不仅仅是这两年里百度对生成式AI的发展做出了多少次正确的决策,其根源要直追到2010年甚至更久,也就是十几年前李彦宏决策百度进入AI领域的那个时刻。

正是因为先发了十几年,百度才在国内独此一家的具有完整的四层AI全栈技术,也就是人们今日熟知的芯片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这四层架构,百度通过这四层架构的构建,具有了完善的端到端优化能力,目前在国内尚无人可及。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百度AI的一切风光,包括被业内称为“一双王炸”的大模型升级和十几款AI原生应用的推行,它们其实是建立在十几年前李彦宏对百度进入AI赛道的决策,以及这十几年百度历经各种顺境、逆境的情况下,抱定决心、坚韧执行AI战略的基础之上的。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如此准确的落子,体现出了百度掌门人的两种能力——看得准和挺得住,但这种能力是如何获得的呢?

02

在离实践最近的地方做决策

百度AI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充满各种艰难困苦。

但李彦宏在关键时刻的多次正确决策,最终使得百度AI有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这一天。

前面说了,李彦宏在百度AI战略上的综合决策水平是其各种决策中最高水平的一系列决策,但这种高水平的决策又是缘何而来呢?

笔者大胆的提出一个看法——我们不用去猜测李彦宏为什么有预见性能力。

因为,这世界上没有天才,如果说李彦宏做出了近乎天才的决策和预见,那也是来自大量实践,而这些又来自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李彦宏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领袖中,唯一一个还在做技术决策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他也可能是这代人中唯一一个还能在一线做技术决策的领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离实践最近的地方,遵循反馈式创新的观察方法论,押上企业的未来命运和所有优质资源,就是李彦宏最终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AI领导者的核心条件。

这一点,也早已被《时代》周刊首次发布的全球百大 AI 人物榜单所证明——在百大人物中的“AI领袖”象限中,李彦宏排名第四。在这个象限里,他是全球排位最高的华人,高于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

这个榜单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李彦宏就是全球华人AI领袖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企业家精神和希望中国成为全球AI创新策源地的家国情怀以外,笔者还有一个相当私人的观察角度——那就是李彦宏的内生动力是什么?

内生动力才是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为此如何去努力的内在原因。

很多人都把李彦宏视为成功的工程师和企业家,但这只是外在的标签。

在百度的历史上,李彦宏曾多次展现自己的技术天赋和亲自下场。比如,在2004年以前,李彦宏感到有点困惑的一件事是,谷歌虽然没有官方意义上的进入中国市场,但有一些人认为其名气和口碑却好于百度,百度的技术人员在面对谷歌时也显得少了点信心。

李彦宏决心采用一套系统打法,也就是所谓“闪电计划”。这一次,李彦宏亲自带队,把自己重新放回到产品经理的位置上,和一共十来名百度核心骨干在一起技术攻关,最后实现了在9个月内,百度的日访问页面(Pageview)要比原来多10倍,日下载数据库内容比谷歌多30%,页面反应速度与谷歌一样快,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超过谷歌。

但是对于AI这样的超长赛道,仅仅是“把自己重新放回产品经理的位置上”是远远不够的。对于2010年起到今天的百度来说,它不缺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而是需要一个能做正确决策的人,以及把“All in AI”这个口号真正在战略资源的分配上落实到位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些,需要的恰好是李彦宏有对应的内生动力。而笔者经过的一段历史,则揭示了这种内生动力是什么。

笔者还清楚的记得,2006年百度上市后不久,笔者彼时尚在百度品牌部门工作,当时我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内部研讨会,讨论百度上市后应该如何塑造李彦宏的公众形象。

在我们分析并汇报了当时BAT等企业领导人的各种形象塑造策略后,李彦宏给出了一个自己的答案。

他说:我不能刻意去学着扮演什么,如果允许我展现我的本色,我希望我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技术工作者,而如果一定要加一个定语,那我希望我是一个世界级水准的技术工作者——17年后,这句话终于被时代杂志的榜单证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注意到,他没有使用工程师或者科学家这样的归类字眼,显然他也知道,自己将要去实现的不是单纯的工程师或科学家的工作,但他又希望离技术非常近,并具有影响力,所以他使用了“世界级的技术工作者”这样的词汇。

正是在这样的内生动力下,李彦宏离技术一直很近。也只有如此之近,他才可能做出一些艰难但正确的决策——他曾经公开讲过,把百度在AI上所有的投入,包括芯片、框架、生态等等这些都加起来的话,百度十年投了上千亿元。

如果说的通俗一点,百度在这十年里基本赚进的钱都投入了AI研发。如果没有极大的自信和极大的勇气,以及强大的内生动力的支撑,一个人是无法做到如此坚韧的。

03

预见性只有加上其坚韧的个性才能形成领导力

如果你观察过佛教里象征着智慧的文殊菩萨的造型,会发现最普遍的造型是——左手持经函,右手持宝剑。

你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经函象征着知识,而宝剑象征着判断。有知识而无判断力,是空发议论的书生,有判断力但没有知识、实践的支撑是一味盲干的莽汉,只有知识、实践和判断力的结合,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智慧”。

这个世界上有预见性的人不少,但有大成就的人不多,这是因为预见性只有与坚韧的个性、决断力结合,才能形成领导力。李彦宏的敢于先人一步,敢于为人所不能,并不是盲干,而是一种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百度AI经过的种种成长和磨难中,李彦宏做对了些什么?究其根本,笔者认为他一共做对了五件事。

第一件事,是早起。

多伦多大学的杰弗里·辛顿教授在2006年对外发布的那三篇关于深度学习的论文,被认为是这一波AI浪潮的崛起之先声。

而百度则是国内企业中,最早开始在深度学习领域进行正规化、体系化研发投入的企业。

在AI时代,百度在国内率先设立深度学习科学家岗位、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百度研究院、百度美研等等机构,既说明百度认识到了AI研发需要正规化、体系化,也见证了李彦宏从一个懂技术的现实主义者,逐步变成了一个有技术信仰的理想主义者和长期主义者。

第二件事,是人才。

2010 年,王海峰开启了自己在百度的职业生涯。初入百度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自然语言处理部」,以服务搜索引擎中产生的相关需求。在此之前,百度在 NLP 方面的研发工作一直在业务需求下进行,并没有构成体系。

这十几年里,百度沉淀下了许多内生性优秀的AI人才,让百度成为中国AI人才高地,也成为中国AI界的黄埔军校。

对此,李彦宏的一位老友,也是老百度,对笔者有一句精彩的评论是:“Robin总能立足于当下,找到当时百度能找到的最尖端的人才。”

第三件事,是投入,是十几年一以贯之的对AI道路的笃信和真金白银的投入。这点前面有详细叙述,在此不赘。

第四件事,是生态和格局。前面反反复复的提及的四层架构中,框架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深度学习框架(平台)的存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百度的客户能够更好的利用AI的能力和降低入门的门槛,也有某种很强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是吸纳人才、输出人才并与AI技术的推广普及密不可分的一个关键性平台。

平台的意义毋庸置疑,平台需要的大量投入是短期甚至中期内见不到回报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够大的格局,中国就不会有飞桨这个如今全球三大深度学习框架(平台)之一的体系,让整个中国成为世界级AI创新策源地这一天的到来就会慢很多。

第五件事,是接地气。

李彦宏从来不是空发议论的书生。

很多人记住了这次百度世界大会上他说的一些话,例如:

“我们都将进入AI原生的时代,一个通过prompt人机交互的时代。”

“没有构建于基础模型之上的丰富的AI原生应用,基础模型就没有任何价值。”

“企业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比竞争对手更快决策,很可能你就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话并没有故弄玄虚,相反易于理解,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因而也对行业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而这一切的原点,又可以追溯到此前我们所说的,李彦宏一直希望自己是“一个具有世界水准和影响力的技术工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百度的前员工、一个行业观察者、一个曾近距离服务和配合过李彦宏工作的人,笔者似乎更容易借助内部和外部两种视角去观察百度和它的领导者。

现在,一个正在形成的共识是,百度初步完成了“定型——转型——定型”后的二次重塑,正在迎来一个“除旧布新——完成转型——改进实践——形成共识”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也许又要非五年十年不为功,但值得庆幸的是,百度在AI上始终处于世界前沿、中国第一的位置,与其拥有一个坚定的、长期主义的领导者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