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今年4月,三体宇宙和人工智能平台商汤科技携手开发的《三体·引力之外》线下沉浸式娱乐新业态正式开展。在这个体验项目里,提取了《三体》中在宇宙深空中航行的一段故事,讲述了万有引力号和蓝色空间号两艘人类飞船之间一追一逃。

于是,国内顶级科幻IP《三体》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让原本只能停留在想象中的三体故事触手可及,一个独一无二、沉浸式的三体世界来到了人们的面前。

事实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前沿尖端科技不断挺进科幻产业,科幻业态有了更多的呈现。科幻IP如何实现更多商业化的落地?10月19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举行期间,《三体·引力之外》项目负责人杨天铭携编剧张喻澍、戏剧设计师乐梦园、声音设计师尹婧出席,分享了背后的创作故事,探讨科幻IP商业化的更多可能。

分享幕后故事

展览与科技、潮玩交互 打造沉浸式体验

《三体·引力之外》是一个展览、科技交互以及潮玩等元素多元融合的项目,从文字到沉浸式体验,本身就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

编剧张喻澍是第一个进入到这个项目的人,本身就是《三体》粉丝的他对于这个项目兴奋无比。“其实沉浸式叙事和传统的剧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张喻澍表示,传统戏剧剧本一般是一条线,但《三体》却没办法用一条线做出来,“每个空间都有叙事,这个比较有挑战。”与此同时,张喻澍也是一名《三体》的资深粉丝,从粉丝的角度来看,他也认为《三体》的改编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好在,不少科幻迷在体验过后对其表达了赞赏。

作为项目的声音设计师,尹婧认为声音是营造情绪的重要媒介。“就是去引导人的情绪,可以瞬间把人从很快乐的状态中转移到紧张不安的状态里。”在这个设想中,除了剧情的表演、灯光和声音的配合,才能完成情绪的转化。

在《三体·引力之外》两个小时的体验中,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场景融入其中,参与者可以通过VR去做出舱的体验,也可以离开飞船内部进入到飞船外的宇宙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著名的黑暗战役,以及水滴是如何摧毁人类的飞船。

科幻与科技

AIGC为科幻内容创作提供更多可能

在《三体·引力之外》的体验中,有不少交互技术,如肢体交互、肢体识别,手势识别等等,这些技术在现场,打造了非常多有趣好玩的体验。在杨天铭看来,这让项目有了更强的互动性。

“通过技术能够让我们的体验者,不管是跟空间还是跟体验内的演员都能够有非常个性化、非常独特的交互。另一方面,跟之前的这些展览相比,我们又能具有更强的故事性。我们能够把整个三体的这段故事,通过不同的维度在整个体验内、全方位展现给体验者。”杨天铭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在《三体·引力之外》的项目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也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当下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正当其时。除了科幻题材有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基础外,技术让科幻IP的商业化有了更多的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科技让科幻产业有了更多的可能。眼下,AIGC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契机,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果用AIGC来创作沉浸式科幻体验项目,会有哪些新尝试?

张喻澍现场分享了他运用AIGC进行创作的经历。在项目的创作中,他需要呈现科幻世界中的“药品”,他给出了一个框架,让AI完成创作,而最后的效果也是满意的。“未来的项目中,我们的创作中,可以依靠我们给出大纲,让AI去填满它。”此外,他认为在科幻世界的世界观中,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补充很多细节,让人仿佛置身真实的科幻世界。不过,他也提到,AI目前在剧本创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只有将AI和创作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