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痒和疼痛不同,轻度甚至中度的痛感尚可忍受,但轻度的瘙痒却令人急火攻心、焦躁不安。尤其是久痒不止、反复发作、去而复返的痒感,更是锥心刺骨,让人恨不得把药膏、酒精、指甲、痒痒挠轮番使上一遍,可是一时之效,却并非长久之计。

引发痒感的原因不少,其中却有一类堪称痼疾。它不仅是典型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而且病患的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尤其是在0-7岁的婴幼儿身上更是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令新晋宝爸宝妈闻之变色的病症,就是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

医学研究者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形成稍晚,在1980年时由Hanifin和Rajka共同提出了AD的诊断标准,包括但不限于瘙痒、典型的皮疹形态和分布、慢性或慢性复发性皮炎、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疾病史等。此外,罹患了AD的病人还会出现以下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干皮症、鱼鳞病、血清IgE增高、乳头湿疹、唇炎、苍白脸/面部红斑、白色糠疹、食物不耐受、白色划痕征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师会基于患者的特征表现进行评估,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进步,世界各国的权威医疗机构纷纷提出了改进型的确诊标准,五花八门的诊断体系侧面表明了这一病症有多难对付:在病程之初很难确诊,且病症表现不一,尤其是幼龄患者无法准确地描述病情,更令医师难以措手。

国内的AD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当中。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和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在国内第一版(2008年)和第二版(2014年)AD诊疗指南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出版了2020年版《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这版最新指南主要提示患者应当进行低水温、短时间、少频率的洗浴,可考虑在盆浴时加入次氯酸钠以抑制细菌活性,并敷用足量外用保湿润肤剂;在药物选择上,中弱效外用糖皮质激素(topicalcorticosteroids,TCS)、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opicalcalcineurin inhibotors,TCI)可适量用于不同部位的急性症状治疗,还介绍了某些近年来新研发的靶向药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由于病情和体质差异,不同的AD患者所应采用的疗法各异,而且涉及到药物过敏和耐受程度区别,尤其是对重度患者来说,疗法选择的余地就不太大了,靶向药物虽然有效,但药价极高,也并非寻常家庭所能负担。

医学研究者考虑到特应性皮炎的两大关键发病机制——体液免疫失衡与皮肤结构异常,想到了利用干细胞进行免疫调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人员很早就注意到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作为干细胞大家族中的明星成员,间充质干细胞被寄予厚望,并且它已经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炎症性皮肤病,在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银屑病等难治性疾病中都有亮眼表现。有研究团队采用氮杂环戊酮诱发培养AD无毛小鼠模型,并以人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质(ADCS)外用于小鼠的背部皮损患处,应用10天后观察发现小鼠皮损中辅助性T细胞(Th2)表型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下降;也有研究人员利用犬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应用于屋尘螨诱发的AD犬只,干细胞调控了CD3+、CD4+和CD8+T细胞的迁移分化,进一步表明了干细胞的免疫调控特性。

在临床研究上干细胞治疗AD也已经有所进展。利用静脉输注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随访数个月发现AD患者的皮损面积轻度下降,病症严重程度、瘙痒和失眠情况有所改善,而且也没有显露出明显不良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来说,干细胞通过免疫调节和修复皮损两大作用机制分别对应AD的两种发病机理,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作用下,患者的皮肤屏障得到修复,脂质代谢得到深度调理,细胞周期和炎症现象均有所好转。令人欣喜的是,干细胞疗法带来的副作用非常小,这与局部激素药物及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下带来的毒害作用相比,更具吸引力。

目前干细胞治疗AD的临床研究稍显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干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更新的治疗策略仍然具有无穷潜力。也许在干细胞技术对抗其他病症的过程中,还会激发出更多创想、积累更丰厚的经验,为人类最终攻克这一顽症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娜,衡明莉,王骏.治疗特应性皮炎新药及其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药物评价研究,2022,45(09):1894-1902.

[2]王春璐.0~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22.

[3]王建琴.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解读[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0,27(05):359-361.

[4]叶城斌,邹颖.不同国家及地区特应性皮炎治疗指南的比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34(11):1331-1336+1340.

[5]慕彰磊,张建中.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6,33(02):97-100+83.

[6]赵巍,刘爱民,张冰等.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8,47(11):760-762.

[7]游嘉,王征旭.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10(04):255.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