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20日

《巴中日报》整版以

《“星光”不负赶路人——平昌星光工业园建设往事回顾》

为题报道平昌星光工业园

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大转优

企业如盛夏繁星

奏响平昌县工业经济急速前进的最强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注:

何小波,男,现年49岁,曾任平昌星光工业园办公室主任、管委会副主任,平昌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在平昌星光工业园工作二十年,参与了园区规划、建设、升级全过程,见证了园区成长历程。

平昌县星光工业园,2003年启动规划,2011年开始建设,2013年全面建成,是以机械制造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入驻规上企业28家,也是平昌县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和“工业主战场”。2019年,以星光工业园为基础建成平昌经开区,形成机械制造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清洁能源产业园、石龙门化工产业园四个功能园区,总面积746公顷,入驻企业112家,拥有华油中蓝、江口醇、小角楼、麦金旭膳、光翼摩托等规上工业企业46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业园区一角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何小波深刻体会到,苦是伟大事业的砥砺石。二十年前,平昌县城向西,何小波等12名党员干部和数百名工人,默默开始书写一部名叫“星光”的奋斗华章。星光工业园的建设拉开了平昌县工业强县的序幕,为巴中工业经济发展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无到有

10年风雨不舍昼夜

2003年,平昌工业基础在巴中全市算是佼佼者,但没有龙头企业带队,经济发展缓慢,依然是最现实的问题。如何为工业发展破局,成了平昌党政思考的头等大事。

以防贻误发展先机、耽误发展进度,平昌星光工业园管委会应运成立,当时给蓝图中的工业园取名“平昌星光绿色工业园”,希望通过红火的工业大计,带动平昌绿色农业发展,走一条以工促农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然而,当时的平昌工业经验不足、资金不够、相关规划不到位,离修建大型工业园区的政策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星光工业园管委会坚定发展决心,暗自与贫困较劲,按照此前制定的园区规划,带领数百名工人开辟出一条长6.2公里的毛坯路,8年里,持续为星光工业园的“出生”打地基。时年28岁的何小波,站在一个叫泻巴乡星光村的地方,注视着一片丘陵变平原,三条深沟化通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8月17日,巴中光翼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准备出厂的电动三轮车

2011年,时代的机遇终于转向平昌,星光工业园经过长期铺垫,资金、场地、人力、顶层设计规划已筹谋完毕。

10月15日,星光工业园区建设正式启动,不再叫“星光绿色工业园”。因为彼时的平昌,农业飞速发展,工业不再是农业的附属品,而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主动力。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足,园区迅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

“每天要有新变化,五天要有大变化”。为了加快工期,何小波和管委会其他11名党员干部经常睡在办公室。从开工到企业入园共120天,但恰逢秋雨绵密,有效时间仅且只有40多天。有几次下雨,园内的泥土路淋成了烂路,让工程运输车连续停了好几天,何小波十分着急,同大家硬是在吃饭时想出了一个“硬办法”,一遇下雨,就在施工便道上铺上雨布,雨一过就揭开雨布继续开工。

抢晴天,战雨天,短短一年时间,园区干道硬化,场地平整,水、电、气、管、线、网全部铺设到位,园区“六通一平”全部实现。安置房、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也已建成投用,星光工业园创造了一年拆迁、一年建设、一年招商、一年投产的“星光速度”。

入园,是企业长达10年的呼唤。终于在2013年,星光工业园区全面建成,四川兆润、重庆奥狮、平昌温氏、渝翔机械制造、沃德科技等企业陆续入驻。

“这十年风雨都挺过来了,以后的星光工业园一定会成为平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引擎!”何小波一班人对工业园发展充满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8月17日,四川奥丽侬内衣有限公司的制衣车间

从小变大

筑巢招商积水成渊

“真是了不起,没想到星光工业园孵化出了个宝贝企业,还改写了全省无摩托车整车生产的历史。”2013年5月23日,巴中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代表们在参观平昌星光工业园时,看到一辆辆刚下线的兆润摩托车,赞不绝口。一旁的何小波早已眼角湿润,他说,这是十年艰辛换来的成果。

回忆起四川兆润摩托车的下线,何小波激动不已:“兆润摩托车的成功下线可是一件大喜事,它为平昌园区发展、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8月17日,平昌县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车间

“筑好巢才能引良凤”。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工业项目招商被平昌县委、县政府列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在产业项目推进上也展开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

园区同平昌县招商部门积极主动出击,招大引强,贯彻“边设计、边拆迁、边建设、边招商”政策,2012年先后引进兆润、渝翔机械等5家企业入园立足发展,给园区发展率先注入一股源头活水。

“去外地招商才是最难的。在外地企业眼里,13年的平昌发展工业的基础还是相当薄弱。”为了打破质疑,争取企业入驻,何小波和工业园攻坚团队不断奔波于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寻求成熟大型企业的合作。如何能精准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有把握谈妥的企业家,何小波决定先从“熟人”入手。

通过巴中老乡的介绍,找到“下海”的家乡企业家,恳切希望回乡创业。何小波团队借力已落户企业、市县驻外的商会协会、在外乡友、回引创业等渠道和平台优势招商,不断通过电话连线、面谈等方式,邀请外地企业来园区考察,不谈结果如何,只是用实力证明园区特有潜力。

“仅2013这一年,就穿坏了10多双布鞋。但是看到园区企业越来越多,一切都值了!”2014年,再次引进福建泉州双喜制衣公司等4家外地企业,不断扩大星光工业园产业集群,用实力达成双赢局面。

星光壮志诚不负,园区创造了边建设、边招商的“星光速度”,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平昌、选择星光工业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8月17日,四川嘉宝瑞食品有限公司青花椒油生产线

从大转优

助企成长全力以赴

“招引来了项目,也必须让项目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也是我们管委会班子的首要大事。”结束一年奔波的招商之旅,何小波又给自己提出全新的要求。

园区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并成立园区投资促进中心对外来企业提供“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保姆式”服务,星光工业园建立了高效的产业孵化模式。

2018年,由何小波挂联的兆润公司因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重大转型危机,管委会班子迅速成立专项组,向县里报备情况、申请资金,同时联系雅迪等合作企业,争取对接合作机会,重组兆润,补上资金缺口,最终助力其成功从“油摩托”企业转型成为雅迪电动车的代加工公司。

原四川兆润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尚晓东坦言:“3个月里,管委会帮我们解决了关键问题,深切感受到他们服务发展、服务企业的浓浓真情。”

高效的孵化模式,促使星光工业园内“奇迹”不断:沃德科技公司1万吨塑木型材制品自动化生产线项目5个月实现入园,7个月正式投产;重庆奥狮集团汽摩曲轴生产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历时10个月,均领先于同行业开发建设速度……

近年来,平昌县根据现有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着力推动工业产业化、集中化、链条化发展,形成了“一区四园”发展新格局,有力支撑了平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15年,平昌以星光工业园为起点,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

“有效的资金和场地只能建厂房、医院和学校,就是不能建办公楼”,这句话,何小波铭记至今,时刻跟其他年轻的党员干部讲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深刻道理。直到现在,何小波等管委会工作人员还租住在企业大楼里,虽然办公条件简陋,但初心依旧。

一年拆迁、一年建设、一年招商、一年投产……在加快平昌工业发展的道路上,头顶“星光”的赶路人,“两步并作一步跑”,在这个“工业主战场”上,晴天酣战,雨天谋划,昼夜绷紧园区建设的“心弦”。

二十载寒暑,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大转优,企业如盛夏繁星,奏响平昌县工业经济急速前进的最强音,托起现代产业梦,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正逐步建成川东北一流的工业园区。

来源:巴中日报

监制:李 帜 编审:向 超

责编:戴珊梓 编辑:张书浩

选题提供或爆料电话:13183525252(戴)

亲,点一下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