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7日,碧桂园被爆出有两笔债券逾期,共计5500万美元的债利息,都已经到了宽限期。

此前一周,10月10日,碧桂园总裁及执行董事李长江辞去公司职务,同时,早在今年7月,他就分多次减持大量碧桂园的股票,人们纷纷猜测,他是否知道什么内幕消息。

然而,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质疑,李长江也做出了回应:“减持股票纯粹是从投资者的个人角度进行的操作,要说内部消息,我们的半年报业绩,在同行业里来说,还是不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公众持观望态度,因为就在7月30日,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的二女儿,目前碧桂园的法人代表杨惠妍,捐赠了价值60亿的碧桂园股份给香港国强公益基金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个基金会的实际掌控人正是杨国强的小女儿杨子莹,这就让网友联想到了许家印为大儿子设立的基金,进而出现了许多杨国强父女要跑路的传言。

很快,杨国强父女在公众媒体前露面,同时,他成功卖掉一架私人飞机来解决资金困难,打破了已经跑路的传言。

那么,曾经创下房产神话的碧桂园,将走向何方呢?

让我们一起来回望\这个神话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逼进了房地产业

杨国强的创业之路与恒大许家印截然不同。

许家印创业是从贷款拿地开始的,发展的模式也是通过不断地加杠杆的金融手段,而杨国强则是农民出身,从包工头起家的,让他得以快速发展的则是“新概念”。

1955年,杨国强出生于广东顺德,他自己回忆说:“我18岁以前就没穿过新的东西”,妥妥的苦出身,然而,他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庸的心。

家里穷没钱上学,杨国强就从废品收购站找旧书来看,这样他可以花很少的钱看很多的书,从书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他进了建筑队,又花了11年的时间成为镇政府旗下建筑公司的经理。4年后,他收购了该公司,成为公司老板。

杨国强可以说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

1992年,杨国强以垫资的方式为开发商建了4000套别墅,取名为碧桂园,然而,盖好后房子却卖不出去,开发商也不肯支付工程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垫的钱拿不回来怎么办?只能自己卖!

杨国强就这样被逼着从一个建筑老板变成了房地产商。

怎么把房子卖出去的问题,成了杨国强要面对的头等大事。

他吃饭睡觉都在想,还请了很多专家和学者实地考察,还是没想出高招。

这一天,杨国强在报纸上看到了广州从化“中华英豪学校”的新闻,本来是想着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可是,当他来到这所“贵族学校”时,心中豁然开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学校和他的碧桂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地处偏僻。

然而,却有那么多“大款”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的宝贝送进来。

而且,这里不光学费不菲,还需要交15万元的学位储备金,那可是一大笔的流动资金呀。

看着这所闪闪发光的学校,杨国强心中的千斤担,似乎一下子就卸下了大半,这就是办法!

如果在自己的楼盘附近配备这样一所学校,那又何愁不能把楼盘盘活呢?

好学校附近是房产商挤破头要拿的地,那自己干脆在自己的楼盘旁建个好学校就行了。

谁能想到,一个学历不高的农民、建筑工人出身的杨国强,竟然能会产生这样有创意的、想法,也正是这样的思路,为杨国强在困境中,杀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怕的顺德人”奇袭

可思路有了,该怎么操作呢?

建学校不难,花大价钱从内地挖些名师来也不难,就算是天价薪资,和房价比起来也是毛毛雨,如何打出名气才是最重中之重。

这时,就有人向杨国强推荐了新华社的记者王志纲,这个人可不得了。

多年后,杨国强还说,当时只是想请他写一篇文章而已,没想到,他竟是个奇才,让碧桂园一飞冲天。

王志纲不只是一个会耍笔杆子的文人,他对经济发展和品牌经营有着独到的见解,曾在1992年就准确地预测了一年后的房地产趋势,可以说眼光敏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杨国强找到他之后,他当下给杨国强讲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让杨老板如醍醐灌顶,当场拍板:“王老师,就由你来给碧桂园当总策划师!”

这个概念后来一直贯穿于碧桂园的整体经营理念之中,即“名牌的背后是文化!”

王志纲说:房地产、建筑,不是单纯的钢筋水泥,而是文化的载体,要盘活碧桂园,就要赋予它文化内涵。

王志纲不愧是媒体出身的奇才,既然已经把建名校当成碧桂园的先锋官,那么,如何从一众贵族学校中脱颖而出,就成了他要攻克的第一个堡垒。

随后,王志纲提出了一个一鸣惊人的创意思路:“可怕的顺德人”。

1994年1月,《羊城晚报》成了王志纲的开场秀,他充分发挥了一个媒体人的素养,打出了一套惊艳的组合拳,碧桂园学校的名头一炮而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3日,他先发出了一条悬念十足的轰动性广告:“可怕的顺德人”,吸引了百万读者的好奇心,众人纷纷探索这神秘的“智慧果”是什么?

1月9日,在“智慧果”之后,他又抛出了“博士帽”的悬念,读者的聚焦点又变成了:这是一所什么样的特殊学校。

一次接着一次的铺垫和推进后,1月25日,“可怕的顺德人”全面揭秘:富不过三代,最明智的投资是投资子女!

接着,他推出了碧桂园学校,说碧桂园是21世纪经济大潮中的黄埔军校!

不到一个月,广告就实打实地出了效果,全国各地应聘的老师如潮涌而来,应聘信就有8千多封,想送孩子来读书的“大款”更是不计其数。

杨国强也感到了震撼,王志纲把这一系列操作称之为“借月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怕”两个字是他给碧桂园打上的一个奇特的“商标”,而“顺德人”,则是借了顺德人“敢为天下先”的历史信用,成为碧桂园学校文化和信用的强大后盾。

之后,王志纲又策划了“为什么?”广告系列,让很多已经订好了学校的人宁愿放弃预付款,都要来争碧桂园的学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卖的不是房子,是生活方式

当时,碧桂园一个学位要交18万的学位储备金,但是,这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富豪们,不值一提。

碧桂园学校一跃成为广东贵族学校的龙头老大,碧桂园的别墅也从滞销到炙手可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碧桂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而王志纲的操作还远远没有结束。

广告奇袭成功后,新闻推广也全面展开,他对新闻热点的炒作功夫,可谓是已臻化境。

他通过对碧桂园办学过程中的事件,进行传奇因素和戏剧化加工,再在新闻热点上聚焦放大,把碧桂园的名气是越炒越大。

甚至上海《文汇报》都以“南国刮起兴教之风”为题,对碧桂园进行报道。

碧桂园的第一炮“办学”算是打响了,接着,该操作碧桂园的生活方式了。

这也是王志纲的策划,他在广东的媒体上爆炒着一个概念:“碧桂园生活方式”,称其为未来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

1995年2月20日,在王志纲的策划下,广东电台的王牌节目《今日热线》播出了一档关于“碧桂园生活方式”的广播讨论,讨论的主题是:

“碧桂园生活方式将给人们带来什么?它是否在营造‘富人特区’?”

不管讨论的内容和结果如何,碧桂园是富人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王志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王志纲有句名言:“策划家若能造就一方丰美水草,牧人自会赶着牛羊而来。”

至此,这一方丰美水草已初具形态,接下来,碧桂园围绕着“五星级的家”“成功人士的家园”进行了全面的形象打造,成为理想型生活社区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志刚说:建筑不是钢筋水泥,策划师也不是装修佬,而是应该像贝聿铭那样从总体上、力学上、艺术上把握全局。

在王志刚的帮助下,杨国强成功地塑造了碧桂园的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不同,结局应该不同

这两年,在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商纷纷爆雷之后,许家印选择了转移资产、海外申请破产,随即被捕,人们转而把目光投向了曾经的“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

但是,无论从发展历程上,还是销售表现、负债率来看,两者似乎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恒大一直以来都在圈地、拿贷款,请来的高人也都在帮他设置个人资产防火墙,负债率从来都不是他考虑的范围,贷款越多越好。

反观碧桂园,杨国强的做法就很务实,他的发展是靠整合资源、打造概念,提高碧桂园的品牌价值,一路走过来的。

而且,从这几年的负债率表来看,他也一直有在控制整体负债在合理的范围内,远低于恒大的负债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碧桂园目前还挣扎在债务的泥沼之中,销售回暖也乏力,但是,从杨国强和碧桂园一直在采取的积极应对来看,它与恒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应该不会走同一条路。

毕竟,杨老板可比许老板要务实的多,最近他还公开露面出现在碧桂园的工地上。

同时,他也积极地在出售个人私产来应对碧桂园的债务危机,让人看到了他把公司利益放在了个人利益之上,全力以赴拯救公司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国强说:“人生有两条路,一条平坦而铺满鲜花,但不好玩,另一条需要跋山涉水,但却能体会成功后的幸福感”。

这次的狂风暴雨,希望他也不会退缩和逃避,能够经历风雨,再次迎来解决债务问题的那一天,享受他喜欢的、成功后的幸福感。

作者:孙妮儿

编辑: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