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晚,陕北地方戏《沙海春秋》在工人文化宫剧院演出。该剧全景式地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新世纪初,榆林地区乡民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攻坚克难,固沙造林,创造世界治沙奇迹的艰辛历程和丰功伟绩,塑造了治沙英模群像,可歌可泣,感人肺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宏大主题下的命运抗争

“风卷荒沙似虎狼,重重苦难压苍生……”故事开场,浩浩毛乌素,沙进人退,侵蚀良田,湮没屋舍,时时威胁着牛羊牲畜和乡民的生命安全。在这样的时空氛围和危机状态下,故事的主题就不仅仅是植树造林、绿化环境这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乎乡民生活家园的保卫战、生存空间的争夺战。故事的主线为人类与大自然“战天斗地”的殊死对抗,主旨是对蓝田白云青山绿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守护,呈现方式是对“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古老寓言的当代实践,思想内核是对人类“坚韧不屈”“人定胜天”生命本质力量的激发和彰显。可谓主题深刻,立意深远,内蕴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极端环境中的极致人性

人的生存权利,可以说是最原始、最本质、最迫切的需求和目的,当这一权利受到压迫,必然会激发出强大的戏剧动作。剧中的乡长石强一开始便深刻地认识到,在沙窝村这样的环境下,活着,就是目的。为了让乡亲们好好活下去,只有治沙一条路。当他发现沙漠南移,断定逃避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他坚持留下来,说服思想动摇的妻子红英和乡民,带着大家共同治沙。人与沙的外在斗争是持续、曲折、复杂的,这一过程中所激发出的人自身的内在精神情感世界也是丰富和曲折的。如:意志坚定、处事果断,舍小家、顾大家的石强,一直守护和支持丈夫、情深意长的红英,书生气十足的治沙技术员夏一奇,风风火火、英姿飒爽的的女连长石娟,处事机智老练的杨二楞等。治沙干部和乡民在治沙过程中遭受种种挫折,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在这种创伤之下,往往得以窥探人物柔软丰富的心灵世界。当红英掉进沙窝牺牲后,石强痛楚,石娟伤心,月下的心灵独白让他们的性格多了几分层次和韵致。石强因病退居二线,却依然自愿守护绿林,不是出于职责而是情怀使然。当得知技术员夏一奇离婚,他毅然同意女儿石娟嫁给夏一奇,目的是留下治沙人、守住治沙心,赓续传承治沙精神。极端的自然环境激发出强大的精神与情感,而曾经的创伤更激发了他们持续、顽强、不屈的行动,“高歌沙海战春秋,塞上筑起绿色梦。”最终实现人进沙退、沙海变作良田果园,群众过上幸福安乐好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纪实风格与地域风情

“文章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戏剧作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能鼓舞心灵、激励精神、陶冶情操。原榆林市剧协主席、资深剧作家艾绍青和青年编剧艾亚婷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现实人物、真实事件中提炼艺术典型,把历时七十载、经过数代人血泪奋斗终于变瀚海为绿洲的榆林“治沙奇迹”搬上舞台,从内容和主题上说,地方戏《沙海春秋》无疑具有史诗品性。本地人写本地事,这是对家乡榆林最好的回馈奉献。《沙海春秋》里的音乐综合榆林当地戏曲二人台、陕北道情、陕北民歌、晋剧等元素,基调热情奔放、氛围欢闹亲切,音乐与唱词相得益彰。在著名导演王化武的二度创作下,故事在舞台上呈现出浓郁的陕北民间风情特色,让铜川的广大观众领略到榆林乡亲们不屈的精神底色、直爽的地域性格和陕北特色文化风采。(朱元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