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大力开展以临床为导向得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研究及临床研究”。日前,在2023中国研究型医院高峰论坛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伦旭常务副院长作了“研究型医院创新与转化探索”报告。

“医生或临床科学家做基础研究,必须得瞄准临床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刘伦旭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华西医院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举措。

在平台建设方面,刘伦旭表示,华西医院平台建设起步较早,2005年打造了华西科技园,2008年建了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在之后的数年陆续建设了多个专门的科研基地,并在近期共建了呼吸与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12个国家级平台和4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形成了从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转化研究到临床新药申报研究的全链条研究平台。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刘伦旭强调,医院重视人才培养孵化,通过七大内培工程推动人才孵化,对高端人才支持,并要求每个学科遴选后备人才给予特殊支撑。外引方面重视基础型、临床型以及交叉复合人才引进,且多为青年人才。

“我们医院员工大概有一万多人,专兼职的科研队伍超6000多人,其中专职博士后有800多人。”刘伦旭表示,人才评价不能光看论文、看“帽子”,更要注重创造的价值和能力。华西医院看重复合型人才,注重分类评价,对人才全方位成果进行信息化评价。

研究管理方面,刘伦旭表示,医院在科研管理上布局较细,院内设有科技部、科研实验室管理部、临床研究管理部和学科建设部。各部门各有侧重也相互协同。共同推动科研转化相关工作。

临床研究方面,刘伦旭分享了医院相关机构设置情况。临床研究管理部下设了一系列的部门,包括临床研究科、伦理办公室、CTC中心等。其中,专门成立的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和统计办公室,帮助临床医生进行规范的临床研究设计和统计学分析。

成果转化方面,刘伦旭表示,医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指导支持临床成果转化。2018年医院制定了临床转化激励政策,对促进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以前专利申请专利人是个人,2018年以后大家都愿意把专利人写成职务发明。”

基金申请方面,刘伦旭认为申请基金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分享了医院对基金方面的支持。“以前临床研究基金较少,医院对临床研究加大支持,每年院内自己专门设置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临床新技术基金等。”刘伦旭表示,对于拿了国家级平台的学科,医院也投入基金资助平台运行、研究和人才培养。

刘伦旭介绍,为了建设好研究型医院我们举全院之力做强科研,率先开设了科研门诊,使方法学专家坐门诊成为一种常规。在医院内部网站上,定期推送科技前沿知识,国际大刊,解读医院自己发表的高水平文章,服务院内科研人员。

成果转化是评价科研水平的关键要素。刘伦旭表示,医院和政府联合成立了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对接医院内部和医院外部,更好地服务成果转化。

会上,刘伦旭总结了华西医院研究型医院建设成果。他表示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华西医院六个学科排名第一,三个学科排名第二,六个学科排名第三。2022年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3000多篇,影响因子20分以上的有68篇,授权发明专利420项,软件著作权119件。获批253项国自然项目资助。

“2018年以来,华西医院成果转化大概200多项,转化金额近12亿。”刘伦旭表示,华西医院成果转化包含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作价投资,专利转化率6%,著作权转化率达到20%。

刘伦旭举例介绍了华西医院成果转化案例。例如重组蛋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紧急获批使用,创新麻醉药拿到新药证书,肿瘤和炎症靶向小分子药物、抗纤维化创新中药获得了临床试验批件,以及院内制剂转化为1.1类中药新药。

“华西医院作为高质量研究型医院,将医院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胸怀大局凝练研究方向、突出重点科学谋划,凸显医学研究价值和意义。”刘伦旭认为,科研要贴合国家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行科学研究。

刘伦旭讲到,华西医院致力于攻克一批制约医学发展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产出一批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诊疗技术和原创性药械产品;形成一批引领性的疾病诊疗规范与指南,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学研究贡献华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