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末最大的瓜,应该在于这次14号,即将启动的新一轮房改….

这瓜要是真的落地,影响面非常深远,没房的人要起飞,而有房的要赶紧谋划出路了…

具体来说说哈,首先关于这个新一轮房改政策,目的粗暴直接,就是让没房的人能买得起房。

解读这个政策,咱就得先聊聊类似的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制度了…

过去新加坡的公共住房,简称公住房,大多数公民都可以申请买,售价呢,则比商品房要便宜50%~70%。

而新加坡80%的人,也都是住在公住房里边的~

虽然公住房品质比不了商品房吧,但满足基本生活没问题,配套设施也样样齐全,而且基本都建在交通方便的地铁边上。

在新加坡一个家庭,一般只要用四到五年的收入,就可以买下自己的公住房了,可以说是毫无压力~

不过为了防止炒作,新加坡政府也规定,比如五年内,政府的公住房你不能拿去出租,不能转售,而且高收入人群也不能买。

另外,公住房每对夫妻也只能最多买一套,单身狗如果没到35岁也不让买,可以说限制很多

还有,公住房的设计布局也是定死了的,比如不能改管道走线,小区不能养扰民的宠物等等。

所以公住房价格虽香,但是限制也非常多啊。

所以部分有条件的富裕家庭,考虑各种因素,就会选择买商业房,品质和灵活性更好,但这部分人在新加坡只占20%左右。

主要是新加坡的商业房也要5-10万一平,和北上广深差不多,一套房下来也毛估估千万了,就算是土著也未必买得起。

总之新加坡的政策,就是穷人住穷人区,政府大力补贴保障房,而富人住富人区,实现居者有其屋~

而目前我们这一波房改操作,就有点像要采用这种模式,文件提出接下来要大力推动保障房的建设,不能有太多盈利,主打就是一个公益性。

其实过去啊,我们是采用的是香港模式,什么是香港模式呢?

简单说,香港模式就是,你公民只能租这个住房,但房子不是你的。

这就很没有安全感了对不对,尤其是国内老百姓,骨子里就得买套房,而且租房还要面临户口问题和小孩教育问题。

再加上公租房因为供求不平衡,要求严格等各种原因,能申请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这波就有点像咱们放弃了香港模式,切换到新加坡模式。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的这么干,会发生什么呢?

首先政府要修建大量的保障房,那势必要进一步加大基建资金的投入。

那没钱怎么办?估计还得发行国债增加赤字,前段时间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发行了一万亿定向国债。

要搞投资,就必须要大量的钱,所以这种发债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

发了债,钱支付到了市场,就会导致市场上的流通的货币增加。

08年四万亿投资计划导致股市短期暴涨过,现在也是印钞不断,所以咱还是要留意下。

其次,政府要建保障房,选址肯定不能太偏,毕竟要买保障房的人群普遍是中低收入群体,出行靠地铁和公交。

比如新加坡保障房大多是造在地铁的边上,这样方便上班族通勤,那么如果咱们要造这类房子,可能要在城市的部分老小区可能会被征用,用来造保障房。

那么这些地段有房的,可以期待一下了,可千万不要轻易给卖掉了。

目前新加坡80%的人都住组屋,我觉得一二线城市的未来,有可能会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

未来十年内能极限做到个40%以上是公住房,就很不错了。

但要全面实现的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新加坡本身城市小,且经济发达,我们本身一二线城市房价接近,但收入却还赶不上。

所以真正要让人人都能在一二线城市买得起房,不太现实,毕竟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达30,普通人要赚30年钱才能买得起房,二线城市也要15年左右。

就算打个5折,很多人一样该买不起还是买不起。

所以只能说,争取让新人上车能少掏空家里几个钱包吧。

做到一个家庭,可以完全自给自足,通过十年以内的收入买个房,就很不错了~

至于这个政策潜在威胁最大的是什么样的人群,当然就是手里持有中小户型房产的炒房客咯~

比如90平以内的普通商品房,等政府保障房出来,同面积价格是你一半,品质也不比你差,你的房子不跌谁跌?

所以手里房子多的,尤其是品质比较一般的中小户型房子多的,要特别留意一下了。

至于豪宅应该不会受什么影响,这种房子针对的人群本也不是同一批人,所以还是市场化定价的逻辑,只要有足够稀缺性,就能实现保值…

大概就讲这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