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鸡娃,也知道鸡娃没什么卵用,但依然沉迷于鸡娃不可自拔!

深圳有这样一群精英家庭的父母,鸡娃无效后,他们转向了鸡自己。

真正去践行鸡娃不如鸡自己,儿孙自有儿孙福

不过在鸡自己这条路上,他们狠起来,连我这个旁观者看了都害怕。

今天给大家分享3个真实的故事,希望大家看完有所启发。

Dr小鱼平台作者 : 劳拉,职场精英,战略和品牌营销专家,服务过多家500强企业。一个穿着高跟鞋,在鸡自己路上不断奔跑的女孩妈妈。

#1

Dr小鱼

人间清醒开明妈:

尽力但不逞强,先让自己做好娃的容器

Selina是我前公司的同事。

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生苦短,快快乐乐才是真“。

可就是这样一个尽情享受生活的人,在当了妈后却是第一个开始陷入鸡娃焦虑的人。

这种焦虑值,在和同龄人作比较后达到了顶点。

娃五六岁时,Selina希望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便一口气给孩子报了8个学习班,每天满满当当。

娃练钢琴时,只要弹错一个音,她就会严厉批评,甚至不睡觉也要让娃把错音练到熟练为止。

一直到娃小学毕业,母子俩的关系都是剑拔弩张。

娃后来告诉Selina,自己好累,每天都不快乐,讨厌任何事和任何人。

有了心与心的交流之后,Selina开始了改变之路,再也不逼孩子了。

至于为什么会改变?

Selina说当她看到娃每天上学习班都跟上刑场一样的时候,她带入了自己的状态。

原来这几年大环境变化,Selina的公司面临增长瓶颈。

产品部为了完成业绩,短期内开发了多个金融产品,有些产品压根就没有收益。

但公司增长的压力让Selina所在的大客户部门必须搞定一线客户买单。

于是每天起床一想到上班,Selina心理上就有极强的抵触情绪,理智又告诉自己必须去。

当娃和她讲了心里的真实想法后,她在第一时间就想通了。

与其让娃和家长“两败俱伤”,不如换个思路:

快增长时代讲究“博弈”,谁更快,更卷,大概率会胜出。

但慢增长时代,越卷越边际递减(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对自己负责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于是,Selina先是辞掉了外人眼里的“好工作”,利用自己之前积累的客户人脉、金融专业知识做起了投资顾问。

在这期间,Selina有意让娃参与到很多项目的前期评估,并把自己想不通的问题翻译成娃能听懂的语言后一起讨论。

在这个有意“练习“过程中,Selina发现娃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判断事情的标准。

最惊喜的是,娃会把自己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会主动去网上搜索并学习新的知识。

Selina觉得和娃一起进步的过程,每一天都是阳光明媚的。

她现在对“鸡娃“这件事的态度是,尽力但不逞强,先让自己做好娃的容器

#2

Dr小鱼

人间清醒榜样爸:

要求孩子前,先问自己有没有流汗

Bright是为数不多在孩子教育上亲自上场的爸爸。

他一直信奉平等、竞争的理念:并不是要求娃在学校排名上要如何如何,而是要“赢过你老子“。

比如阅读一本《西游记》,Bright会和娃一起开始读,在约定时间内读完,然后互相讨论读后感。

不在乎想法的对错,而在乎是否有思考,是否逻辑完整。

可以说在娃上小学阶段,这个方式屡试不爽。

最直接的结果是,娃的表达和自信在我们群里的孩子中十分醒目。

Bright说他相信那句老话:

鸡娃不如鸡自己,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没必要去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患得患失的。

家长把自己做好,孩子能完全看在眼里,他也会向着家长好的品质去学习。

可是,当娃上了中学,进入青春期后,Bright的方式也遇到的挑战。

以阅读为例,你读你的,我就是不看。

于是,Bright在原有策略下升级了战术: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当然这个“不可能”是娃所定义的,娃觉得中学科目太多,时间不够用。

于是Bright硬是在3个月内,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把会计师资格证啃下来了。

这件事情也让娃对爸爸佩服得五体投地,学会了反思复盘自己之前的结论是不是太不负责了?是不是当了逃兵?

两人又回到了平等、互助、一起进步的状态

也是这件事情,让娃有了一个好战友,一个好标杆,一个好导师。

Bright更是借此给娃拼命做心理建设:

“ 你看,要被你这个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都能考过,说明你成绩会更好,你现在就是在故意放水。”

我非常佩服Bright的智慧,他最后的几个反问也让我醍醐灌顶: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未来的竞争是有差异时,为什么还要卷标化分数呢?

真正的竞争力是学习成绩吗?

是会多少唱歌跳舞之类的东西吗?我们家长会这些东西吗?

当我们在要求孩子前,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流汗吧!

#3

Dr小鱼

人间清醒规划妈:

投入不足变螺丝,

我们有没有在对的地方投入

Lily是独立创业的女老板,她们家三代都是尝到了好好读书带来的红利。

· 上世纪70年代,爷爷考上中专,毕业后把一家人带进了城。

· 上世纪90年代,爸爸考上大专,毕业后给一家人在一线城市买了房。

· 2018年,Lily考上985本科,毕业后享受了一段时间经济大发展带来的增长红利,但后来赶上经济发展放缓,生意难做,收入大不如前。

所以Lily有最直接的发言权:

40年前,知识改变命运,哪怕是一个中专生,都很了不起。

40年后,知识只是知识,想要通过知识跨越阶层、改变命运,几乎不可能

Lily经常和我们说,千万别迷信985,211。

他爷爷读书那会儿,全中国正处在热火朝天扫盲状态,所以考上中专就是“稀缺“。

爸爸时代还没有扩招,所以考上大专是PK掉无数竞争者后剩下来的”稀缺“。

等到大家形成了共识“知识改变命运”,并且大规模扩招后,所有人都去挤独木桥,供给无限加大,稀缺性自然也就没了。

但有一点仍是“稀缺”的:

一个孩子在18岁以前就有惊人的自制力和管控力,能够搞定高考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孩子无论资质还是内在动机,都差不了。

她自己公司虽然也会优先招985毕业生,但无非是对毕业生表现出来的这种“稀缺品质”的投票。

真招进来以后,她发觉大部分动手实践能力并不好。

所以在鸡娃这件事上,她看重鸡娃的“稀缺品质”,而不是分数或学校。

因为她自己很清楚,学校可以教给娃庞大的知识点,但是学校提供的是一种“平均水平”的教育。

如果想高于平均水平,学校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这方面只能依靠父母把他们积累的人生经验传送给娃。

如果他们啥都没有积累下,那孩子就得自己去积累感悟了。

于是,她给娃设计了一套方向清晰的成长路线,而且她自己测算后的收益是逐年上涨的:

幼小阶段

满足并容忍娃的一切“任性“。目的是希望把试错的时间提前,让娃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初中阶段

开始让娃看到真实世界的样子,比如有选择的参加各种创业项目比赛,让娃看到自己在拓展市场时有甲方的姿态,更有乙方的姿态。

目的是希望娃在培养积极的“竞争意识“时,理解输与赢之间的关系。

因为当你只想赢,接受不了输的时候,是可怕,更是脆弱的。

高中阶段

设立一定数额的创业基金,让娃开始实践,哪怕是赔得底儿朝天。

因为Lily相信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是花多大价钱,上再好的学校都不会教给娃的。

她甚至半开玩笑的和我们说,希望娃在这个阶段被骗几次,因为成本最小。

至于之后娃到底是不是能上清北或藤校,Lily一家反而是无所谓的态度。

用Lily自己的话说:

“ 普通人可能到30多岁才彻底开悟。

没有父母一代人生经验、生活技能、智慧心德传授的叠加,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错过黄金阶段后才感悟到别人小时候就知晓的技能。

她自己经历了从快增长到慢增长的时代变化,也深刻感知到每个时代“稀缺“能力的变化。

所以她相信,能够时刻迎合社会变化、有颗强大的内心、适应任何挑战和不同的生存环境,才是给娃最好的财富。

应该说我这三个朋友的故事都是在充分认知了目前大环境变化后所做的选择。

他们都看到了未来有个趋势的变化:

随着人口减少,大学越来越“想上就能上”。除了顶级学府,大学学历越来越跟工资收入没啥关系。

当所有人都去卷分数的时候,我们实则是在原地踏步。

于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站得更高一点,让孩子们看到更多元化,更美丽的世界,而不是盲目地内耗。

这也就是常念叨的鸡娃不如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