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冬前不见水,冬后冷死人”,是啥意思?今年冬是冷冬吗?

11月8日将迎来今年的立冬节气,别看现在有些地方的天气还很热,但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将得到加强,接下来的天气,注定会越来越冷,进入寒冷的冬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冬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古代社会“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社会是重要的节日。
在古代,每当立冬日这天,周朝天子都要携百官出北郊迎冬,迎回冬气后,天子要对为国捐躯的烈士进行表彰和抚恤,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
古人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为5天,用来更准确的描述节气特点。立冬节气的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思是,到了立冬节气的第一个5天,水开始结冰;到了第二个5天,大地开始封冻;到了立冬的最后一个5天,雉鸡等鸟兽隐匿于山林之中,蛤蜊等贝类变得很常见。
11月8日是立冬节气,在民间有“冬前不见水,冬后冷死人”的民谚,什么意思呢?今年冬是冷冬吗?下面来具体看一“冬前不见水,冬后冷死人”,11月8日立冬,今年冬是冷冬吗?!
“冬前不见水,冬后冷死人”这句民谚是流传于我国广西等地,意思是:如果立冬节气前没有下过一场雨或雪,那么在立冬节气后天气会变得异常寒冷,甚至会冷到让人觉得难以忍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总结的农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现在的知识来说,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上被称为“气象韵律”,指相距定时间两种天气现象过程或环流形势之间的某种联系,这在长期天气预报或气候变迁研究中应用较多。
人们总结的天气韵律,大多是相隔30天、60天、90天、100天、120天、150天、180天甚至240天的呼应关系。
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等等都是这样的关系。
古人虽然在当时不知道什么叫“气象韵律”,但他们用一种质朴的、有时较为灵验的较长时间推测作为依据,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
在民间还有一句农谚,“冬前冻破地,冬后不盖被。”意思是:如果立冬前天气过于寒冷,以至于地面都冻破了,那么立冬后天气会可能较为温暖,甚至不需要盖被子就可以度过整个冬天。显然,这句农谚用了一种夸张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立冬节气,判断冬天冷不冷的农谚还有“立冬吹北风,皮袄贵如金;立冬吹南风,皮袄靠墙根(湖北)”,“立冬刮南风,明年夏天干;立冬刮北风,明年春多霜(湖南)”,“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干土(福建)“,“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不到立冬下了雪,过了立冬暖和和(宁夏)”,“立冬有雨一冬寒,立冬无雨一冬暖”,“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立冬阴则冷,立冬晴则暖”,“立冬雪花飞,大雪积成堆”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冬天冷不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立冬节气的农谚。今年的立冬节气快到了,我们可以记录一下当天的天气,对照一下农谚,看看还准不准了!
有人说,古人留下的农谚已经不准了,没有参考价值。但我认为,古人留下的农谚是在劳作和生活中观察和总结出来的,必然会起到参考作用。
例如,“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连起三场雾,小雨下不住”,“日出一点红,不雨便是风”,“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东虹云彩 西虹雨,南虹出来晒河底”,“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等依然能够作为参考!
您认为,古人留下的农谚还准不准?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立冬有哪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