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137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语:

公安系统警种中,大家熟知的有特警、派出所民警、刑警、交警、网警、禁毒民警、经济犯罪侦查民警等,有一个警种,可能大家并不熟悉:经文保民警。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45年来,全国公安改革与时俱进,主要围绕着“体制、机制、信息化”三个层面开展。

随着机构改革,许多 地方公安已不再单设经文保支队或者大队了,相关业务被合并到了其他部门。

经文保民警工作职责的其中一块内容,是守护着大型博物馆的安全。

今天,真水无香解开一起尘封60多年的国宝被盗大案,带大家认识一群60多年前首都的“经文保”民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数到第16件的时候,她愣了,应该是17件,怎么少了

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起大案发生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刚竣工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图片来自网络)

1959年8月14日清早,保管员小魏拿着鸡毛掸子,边扫边清点中国历史博物馆西周文物展厅32号展柜里的文物

当数到第16件的时候,她愣了,应该是17件,怎么少了?她又数了一遍,还是16件!

16件对应着16块介绍名牌,一时半会,小魏想不起到底少了什么。等她拿着展品清单,一一比照,确实少了1件,少的是“史孔和”!

工作人员上上下下找了个遍,都没发现,这可了不得!

新中国建国后,中国政府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建设新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国家的重要历史文物,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同时进行有关中国历史文物的考古、研究,并利用文物开展社会教育工作。

8月14日,距离新建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大楼才竣工没多久,而根据中央决定,新馆于1961年7月1日,正式对国内外开放。

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展中。

布展期间,文物的征集工作在全国展开。“史孔和”和其他珍贵文物被调运到历史博物馆新馆。根据规划安排,“史孔和”被陈列于西周展厅32号展柜。

“史孔和”青铜质地,它的造型特别:圆口,无肩,口沿略向外卷,鼓腹,兽首形单柄,腹部还有一环带绳纹,平底,品相完好,雕铸精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盗的珍贵文物“史孔和”

不过,它体积小小的,只有7.5厘米高,直径也才11厘米,一只手就可以握住。

在诸多的大型珍贵文物中,它显得有点不起眼,为什么偏偏是它不见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名字,是后来取的

说起“史孔和”,有段渊源。

解放初的一天,青岛的王老太拿着一个小古董到了青岛市贸易行,想换点钱用。

贸易行的一个老员工接过去看了看,知道是件好东西。王老太说这是他们家祖传的,祖先在清末的时候就收藏了,她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值多少钱,反正是老物件,年头不短了,要不是生活拮据,也舍不得拿出来卖。

青岛市贸易行收购了这个老物件。后来,北京市特艺公司振环阁门市部闻讯后,几次商洽后,从青岛市贸易行那里把老物件买来,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这个“老物件”就是“史孔和”。不过,这个名字,是后来取的。

在一次由文物、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的文物鉴定会上,考古学家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和多数专家学者,根据这一“老物件”的铸造工艺和铜器上留存的工艺痕迹以及纹饰确认,这件文物制作于西周中期,是当时的一种量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学家夏鼐

专家认为,“老物件”用陶范法技术铸造的,这样制作的青铜器会留下工艺痕迹,后人容易鉴别,西周时期制作的青铜器造型,可以说没有一模一样的。

“老物件”腹部的环带绳纹,这种纹饰,在西周中晚期很流行。西周早期青铜器皿的纹饰依然走商代的繁缛之风,如兽面纹、龙纹、乳钉纹等。到了中晚期,取而代之的是如环带纹、重环纹等构图简单的新款纹饰,这种纹饰线条清晰,给人以明快的感觉。

另外,器皿上的铭文,也是西周青铜器的主要特征,“老物件”内底面刻有铭文:“史孔作宝和子子孙孙永宝用”,其中的“和”字通“合”。商周时期是通假字的活跃时期,“合”是西周的法定量器。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也参加了文物鉴定会,根据铭文等特征,认为“老物件”属于西周。

鉴定会上, 因“老物件”器型稀少、器物精美、品相好,又具有唯一性,被专家学者一致同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就得有个名称。郭沫若与夏鼐根据铭文,给老物件定名“史孔和”。郭沫若称它“可与商鞅量、秦权秦量、汉尺等量器相媲美,是中国计量史、农业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他还曾说,“史孔和”的形状近似西周晚期的酒器——卮(音:zh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周青铜卮(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都熟悉的《鸿门宴》(出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有句“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项羽赏樊哙喝的酒,就是用“卮”盛的。不过,从体量看,“史孔和”比“卮”略大一点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偏偏挑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下手呢

8月14日当天上午9点,北京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处(现为北京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值班室,接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卫科时任科长齐军打来的报警电话。

几分钟后,时任文化保卫处处长高克(北京市公安局原局长,2019年去世)、李岩带着张政等9名侦查员赶到现场。公安部相关部门领导和侦查员也赶到现场。

说起高克,他还是电视剧《光荣时代》的原型人物之一。

2019年,张译等人主演的反特刑侦题材电视剧《光荣时代》热播,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代首都公安战士的风采。电视剧取材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原型,来自当年北京公安“一百单八将”的故事。

1949年2月18日,接管北平城的公安干警骨干成员正好是108人,被后人称为“一百单八将”。高克就是当年一百单八将中的骨干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光荣时代》海报

再说回这起案件。

西周时期文物,件件都是稀世宝物,这起案件影响重大。

勘查现场时,侦查员们发现,摆放史孔和的展柜并未加锁,再观察周围,文物虽已入柜,但有不少展柜的玻璃还没来得及装上,价值连城的文物就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地摆在那。

放在现在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

保卫科科长齐军说,因为时间紧张,展柜还没来得及安装玻璃就运来了,为了抢时间,摆放文物和安装玻璃的工作同时进行,的确有点忙乱。

盗贼会不会隐藏在工人中呢?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玻璃安装工的资历都经过严格审查,而且安装工人对文物也不懂,如果是图财,又为什么偏偏挑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下手呢?

侦查员们还发现博物馆整体防守严密,警卫战士荷枪实弹,对进出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博物馆内部工作人员管理也很严格,为了文物的安全,工作人员只有在布展和值夜班的时候,才能留在新馆,除此之外,所有人都必须按规定在老馆办公。

此外,西周社会文物展厅走廊的东侧正在修建电梯,为安全起见,这里特别安排了警卫昼夜看守,一般人绝对进不来。

更重要的是,盗贼的目标似乎很明确,仅盗走了32号展柜里的“史孔和”,还连同说明牌一起拿走,说明此人“懂行”。

最后,侦查员们判断,盗贼是“内鬼”。

当晚,时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安林等领导听取了案情汇报,研究决定,成立以高克为组长的专案组,其他业务部门民警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是“史孔和”的照片,就足足有2大麻袋140多斤

专案组推断,盗贼作案时间为13日下午6时30分至14日早餐。

这个时间段,在新馆有43名内部工作人员,专案组逐一进行排查。

发现一个叫赵桐蓁的工作人员有嫌疑,而且当天他正好在新馆内值后半夜班。

和赵桐蓁交接班的老董值的是前夜班,他说,13日晚上9点,赵桐蓁就从旧馆来到新馆值班室,老董还问他,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赵桐蓁则说,下雨路不好走,今晚就不回家了。

晚上执勤的武警战士说,当晚赵桐蓁和他打过招呼后进了西周文物展厅。那一晚,除了赵桐蓁外,这个展厅内再无其他人进出。

赵桐蓁是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征购员,当年29岁。1958年,他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当了文物征购员,同事对他的印象还算不错。

不过,保卫科反映,赵桐蓁曾在部队期间,侵占过集体的菜金和粮票;他们还听说,赵桐蓁与在电影院工作的一个女子经常出入酒楼饭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工人的工资大约是三四十元/月,大学毕业生的工资略高一些,大约五十多元/月。

赵桐蓁单靠工资,怎么可能经常出入饭店呢?

专案组没有证据。现场,也被破坏了,没有提取到痕迹物证,案件陷入僵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刚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案,当时还惊动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派人专门听取历史博物馆的汇报,做出指示要求公安部门一定要破案。

15日,公安部向全国发出协查通知。最后一统计,光是“史孔和”的照片,就足足有2大麻袋140多斤。

三个月过去了,六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盗贼和“史孔和”似乎一起销声匿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侦查员决定引蛇出洞,不声不响地把东西放回原处

时间一晃进入了1960年,距离博物馆新馆开馆倒计时还剩下一周年。

当年4月,北京市文化局组织下属各单位的一些干部,到顺义县一个农村参加劳动锻炼,为期一年,其中也有历史博物馆的一些干部职工,赵桐蓁就在其中。

专案组组长高克找到干部队队长王树礼,请他协助暗中观察赵桐蓁。

1961年春节前夕,赵桐蓁所在的宿舍发生了盗窃案。

一间宿舍里,包括赵桐蓁在内住着四人。四个人的箱子、提包都被撬开,大家一清点,发现丢了一块瑞士马威牌手表、一个象牌矿石收音机、两条枕巾、一双毛袜子、一小捆毛线和一块香皂。

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就连香皂、毛线等生活物品,都是凭票购买的。

四个人都很生气,赵桐蓁捡起丢在地上的包,大声喊:“看!我的提包锁也被撬坏了,里面的15元钱没了,谁这么缺德!”

快过年了,大家都期待着回家过年,宿舍被盗,让岁末的欢乐气氛暗淡了很多。

王树礼打电话向高克汇报。

高克是久经沙场的“老革命”,马上敏锐觉察到,这起宿舍被盗案,很可能是解开“史孔和”失踪之谜的一个好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克叮嘱王树礼,暂时不要扩散案情。王树礼按吩咐提醒大家,此事不要外传。可这哪能瞒得住呢?

房东大嫂很快知道了,找到村书记哭诉,她觉得自己和家里人被怀疑了,还连累到村里的名声。

村支书一听,气直往头上撞,“你光是哭管什么用?你好好想想,在你家住的那几个干部,有没有行为反常的?”他问房东大嫂。

房东大嫂擦了一把泪,仔细回想,说:“对了!今天早上的时候,那个叫赵桐蓁的人挺怪的。”

房东大嫂说,早上她见大家伙都去食堂吃饭了,像往常一样去打扫房间。推门进去,见赵桐蓁站在屋里,就问他:“你怎还不去食堂吃饭?”赵桐蓁看到她,连忙从房柁的钩子上取下自己的提包,摆弄着说:“我的提包拉锁坏了,想修一修再去吃饭。”

村支书急忙去找王树礼,把房东大嫂的话告诉了王树礼 。

王树礼一听,想到前几天宿舍盗窃案发生时,赵桐蓁当时曾说他的提包锁被人撬坏了。

前后不一致,赵桐蓁有问题。

村支书很生气,“我们村里民风朴实,偷鸡摸狗的事都没发生过,什么瑞士手表收音机,这些高级东西,我们乡下人见都没见过。”

俩人都在气头上,王树礼忘了高克的叮嘱,打算来个当众破案,先是跑去把赵桐蓁的箱子和被褥翻了一遍,结果一无所获。又让每个人都把箱包打开,当众接受搜查,还是一无所获。

第二天上午,高克带着侦查员赶到。

侦查员发现,宿舍用牛皮纸糊的顶棚上,有一个破洞,细看牛皮纸毛茬,是新的。

侦查员小心地把手探进破洞,拿出里面的东西——一团报纸,打开报纸,里面包着一个茶叶盒,茶叶盒里正是被盗的手表和矿石收音机。

但高克还是让侦查员照原样用报纸将茶叶盒包好,放回原处。

他分析,盗贼得手后无处窝赃,先把东西放在这个自以为隐蔽的地方,这说明什么?说明小偷很可能是内贼,也就是宿舍的4个人之一。他这么藏着,一定还会来取的。

侦查员决定引蛇出洞,不声不响地把东西放回原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矿石收音机,是所有无线电接收设备里最简单的一种,电路里只有一个半导体元件,因为用矿石来做检波器,所以俗称矿石收音机(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生活物品,都是当年难得的年货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风平浪静。

“别急,到时候应该会有人露出尾巴的。”高克说。

2月13日,正好是除夕,到返程回家的日子了,天不亮,大家纷纷起床忙着收拾行装。

赵桐蓁也忙碌着,捆好自己的行李后,走出屋子,在黑洞洞的院子里转了一会儿后,又返回屋里,把捆好的行李卷又打开,拿起棉大衣披在身上,又走出了屋。

他大步跨到柴堆旁,弯腰扒开柴堆,拿起了什么揣进怀里,用大衣严严实实地遮挡住,钻进了厕所。

这时,他身后有人喊:“赵桐蓁,你在干什么?”

喊的人是同宿舍的邱关鑫。

“没……没干什么。”慌忙中,赵桐蓁把手里的东西扔到地上。

“你扔到地上的是什么东西?拿起来给我看看!”黑暗中,邱关鑫看见什么落在地上,但却看不清楚是什么。

“是……是块手绢……”赵桐蓁说着,用脚踩住扔在地上的东西。

大家闻声赶来,有人打着手电筒往地上一照,见是一块枕巾,同宿舍的人认出那块枕巾是自己的。

赵桐蓁露陷了。他不得已又从裤兜里把东西掏了出来,香皂、毛袜子和毛线……

赵桐蓁交代说,自己不想两手空空的回家过年。于是,他打起了舍友的主意,趁大家去食堂吃饭,用事先准备好的钳子一连撬开箱子,把手表和收音机藏进顶棚的洞里,又把枕巾、毛袜子、毛线和香皂用枕巾包起来,藏进房东大嫂的红木柜里。他还橇坏了自己的提包锁,把包里的东西散落一地,造成自己也被偷了的假象。

案发后村支书带人公开搜查,他怕藏在房东大嫂红木柜里的枕巾包会被发现,就在一个深夜,把枕巾包转移到了院内厕所旁的柴堆里。他还准备把藏在顶棚的东西转移,但察觉到报纸包被人动过了,怕怀疑到自己,只好忍痛放弃……

这次要回城了,他想趁人不备把毛巾等东西从柴堆里拿出带走。这些生活物品,都是当年难得的年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以为,博物馆里有那么多文物,一般人不是特别注意,肯定发现不了丢失了一件不起眼的“小文物”

高克凭经验判断,“史孔和”的失窃一定和赵桐蓁有关,打算趁热打铁,直接向他 “摊牌”。

但一连几天,几次交锋下来,无论预审员怎么苦口婆心,赵桐蓁还是坚持说和自己无关。

2月18日上午,赵桐蓁再次被带进审讯室,一言不发,低着头。

三名预审员也沉默着,注视着他。

赵桐蓁原本以为又是一顿老生常谈的说教,可等了一会儿,没人理他。又等了一会儿,还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他抬头一看,三个预审员也正看着他,表情冷峻。

对方心里有鬼没鬼,经验丰富的预审员能看个八九不离十。

赵桐蓁的脑门微微出汗,两手潮湿,这可是北方的大冬天。预审员一看:火候到了。

一名预审员突然大声问,“赵桐蓁!你把史孔和藏哪儿了?!”

“藏……藏……” 赵桐蓁口无伦次。

其他预审员趁胜追击。

几个回合下来,赵桐蓁崩溃了,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藏……藏在甗(音:yǎn)的肚子里了。”

甗,也是一尊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是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蒸锅,上下两层,上半部盛放被蒸之物,称为甑( zèng ),甑底是有孔的箅( bì )子,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称为鬲( gé),用以煮水,三个空心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古代,“甗”有的连体,有的分体,藏“史孔和”的这尊,是分体的,有半米多高。

赵桐蓁交代,博物馆保卫科长齐军知道他以前的事后,动员同事对他进行“帮助”,这让他很没面子,起了报复心理。

怎么报复呢?赵桐蓁想让齐军出出丑。

赵桐蓁知道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价值连城,随便偷上一件就够齐军受的了。

但他一直没机会。

案发当天下午,他接到通知,晚上去新馆值后夜的班。而且,齐军正好和他一个班次。

凌晨零点是交接班时间。

晚上11:55分,老董等人交班走了,工人也走了,齐军睡了。赵桐蓁起身往西周社会文物展厅走去。

到了展厅外,他看见展厅外走廊里的电梯口站着一个警卫战士,他放慢脚步,佯装散步的样子,与战士打招呼。闲聊了几句后,他大模大样地走进了展厅。

赵桐蓁在展厅挑选下手目标,最终他的目光停在了32号陈列柜的“史孔和”身上。这东西小巧玲珑,既值钱又好拿,展柜没加锁,只要伸手就能拿到。

一开始,他没敢,战士就守卫在门外,今天又是自己当班,如果拿了,目标太明显。可是,今天不拿,明天就锁上了……

他的手伸了过去,把史孔和和介绍铭牌装进衣兜里,又把其他文物稍微挪动了一下位置,摆放整齐。

赵桐蓁溜回值班室,先把“史孔和”装进自己包里,放在桌子底下。

第二天一大早,赵桐蓁交班后,背起包到自己的办公室,把“史孔和”用报纸包好,小心翼翼地塞到文物柜后面。

他以为,博物馆里有那么多文物,一般人不是特别注意,肯定发现不了丢失了一件不起眼的“小文物”,没想到被心细的管理员小魏发现了。

案发后,专案组和单位领导多次找他谈话,他知道自己被怀疑了。

他偶然发现博物馆新馆的文物库有一个库房门没上锁,库房的西墙下摆着一尊半米高的青甗。就趁着人少,把“史孔和”悄悄藏进了它的 “肚子”里。

后来见好像风声不紧了,他又打算找机会取出来,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下派到农村锻炼了,因为管理严格,他也没机会回博物馆……

在农村锻炼时,看到同宿舍的同事带来的手表、收音机等,让他眼红,又下手了……

案子破了,失踪了一年半的“史孔和”终于失而复得。

1960年9月30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认定赵桐蓁犯了盗窃国家珍贵历史文物罪,且犯罪性质恶劣,情节特别严重,判处无期徒刑。

1961年7月1日,历史博物馆新馆按时开馆,“史孔和”被摆放在原定位置,迎接着人们的目光。

注: 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

作者 : 穆玉敏

编辑 :胡冰 冰

排版 :海藻 藻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