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紫沐,这是我第363篇日记。

上篇文章发出后,好几位刚需粉丝都问了我类似的问题:

市场确实到底了,政策优惠也给力,买房冲动是有的。

但沸沸扬扬的新一轮房改,会不会改变整个楼市格局?

楼市红利会不会减弱,资产流通性会不会降低?

他们很担心,所以还在犹豫。

我可以很明确的说,新房改对楼市格局肯定有影响。

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剧了分化。

保障性住房,像人才房、保障房、公租房这一类房子。

要是大量入市,刚需商品房的流通性,肯定会被冲击。

这是很简单的供求问题。

供应大幅增加,需求没咋变,价格自然就会往下降。

所以第一个分化,就是刚需类房子,和改善类房子,以后的行情会相互独立。

严格来说,刚需、刚改型资产,以后都容易被调控。

只有改善型资产和豪宅,能回归商品属性,价格由真实市场来调节。

行情来了,大家都涨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所以有一类投机行为,基本宣告落幕。

以前楼市黄金年代,有一批人会专门去炒老破小。

那时候的楼市,行情还是大锅饭模式,普涨。

很多人就是靠炒老破小赚到第一桶金。

但以后这操作没法再复制,或者说再复制就是作死。

因为新房改要来了,天量保障性住房入场。

真正手头紧的刚需都会被分流,老破小就没有向上冲的动力。

没有强学位支撑、环境和配套弱的老破小,甚至会陷入无量下跌的循环。

靠老破小叠加起来的资产包,也就成了炸药包。

当然了,虽然新房改对刚需市场造成冲击是注定的。

但刚需市场内部,也会有分化。

毕竟保障性住房不是什么新事物,很早以前就有。

它们普遍有个特点,就是地段比较偏,位置比较差。

你很难在中心四区的核心板块看到保障房出现。

甚至在次核心区域,保障房也极其稀少。

所以优质刚需房,受新房改的冲击就比较小,整体供需相对平衡。

这也是一直呼吁刚需买房,把地段放在首位的原因。

有听进去的,现在不会慌。

但反过来,那些本来就供需失衡的地方。

那些一堆新房待售,地段价值又不明显的地方。

情况就不太乐观。

比如吐槽最多的,黄埔新城、祈福、知识城、亚运城、新造、增城等等。

因为它们本来就内部竞争严重,互相打价格战才能出货。

而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又普遍以这些地方为主,进一步加大了内部住房供应。

那无论是开发商,还是里面的个人业主,想出货,都得割更多的肉。

这也是新房改带来的第二个分化,刚需房内部的分化。

所以按正确的选筹思路,有核心竞争力的刚需房依然可以买。

但非核心的刚需房,就尽量别去接。

正在持有的,抓紧卖。

未来两三年,都是你逐步出清劣质资产的时间。

因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推行,不会这么快。

建房子是要钱的。

以现在的经济环境,和抓襟见肘的地方财政,短期没法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

抓住这个出逃时机,才能避免把蟹货烂在手里。

当然,被新房改影响的不止刚需房。

比如改善型资产,它同样受置换链条桎梏。

而豪宅,却是定位越发明确的资金沉淀首选。

两者之间的行情分化,同样会变大。

所以房产投资这个词,以后和大部分人没关系了。

真正有价值投资条件的产品,门槛会越来越高。

而且门槛起来的速度,远高于劳动储蓄的速度。

未来买房、换房,90%的需求,其实可以归类为自住+跑赢。

购入的资产,比市场平均涨幅高;

购入的资产,比板块平均涨幅高;

购入的资产,比同总价段产品涨幅高;

购入的资产,比同楼盘其他产品涨幅高。

赢得越多,就越保值。

我觉得自住+跑赢的购房思维,会比自住保值更进一步。

同时也更实际。

因为每个人对保值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而有没有跑赢,看得见,摸得着,能统计出来。

如何跑赢?

我觉得后续的大环境,更讲究实际。

随着楼市黄金时代过去,现在的买家,对自住的舒适性越来越看重。

板块目前发展进度如何,配套是否齐全,很重要。

单纯有规划,单纯拼未来的地方,会比较危险。

还是那句话,“钱从哪来”短期很难解决。

意味着规划兑现的速度,会没有以前快。

规划兑现的成果,也可能会缩水。

前段时间,官方对第四期地铁报批的回复,就是证明。

那些拿着远期地铁规划做宣传的盘。

很可能到你换房的时候,地铁都还没建起来。

所以现成的配套越好,在接下来的行情里,越有机会跑赢。

有实力,就拥抱顶尖资产,做价值投资。

改善换房,就不要脱离核心地段,目标自住+跑赢。

刚需置业,抛弃概念板块和内卷板块,规避新房改的冲击。

环境在变,楼市在变,置业理念也得与时俱进。

旧流派的末日,也是新打法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