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上有一个短视频,说最近看书发现了汉字的一个规律:“两点水”“三点水”“四点水”竟然表示不同的温度。

乍一听,似乎有道理。

视频中举例说,“寒”“凝”“冻”“冷”“冰”,都是“两点水”,人基本上不怎么出汗;“温”“江”“河”“湖”“海”等等,都是“三点水”,人接触起来很舒服,也会出点汗;“四点水”的,“煎”“蒸”“烹”“熬”“热”等等,都与火有关系,就让人汗如雨下了。

于是视频中的人得出结论——上古时期“老祖宗”造字的时候,精细入微地把温度和水以及人的情感和字形、字面的意思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智慧不服不行。

上古先民的高度智慧,的确不服不行。

不过,如果说“老祖宗”造字之初,就按照“两点水”“三点水”“四点水”而“精细入微地把温度和水以及人的情感和字形、字面的意思结合在了一起”,又真的错了。

因为,所谓“两点水”“三点水”“四点水”,原本就是不同的字,现在的写法,是秦汉“隶变”过程中,“省变”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点水”——“冫(bīng)”,是“冰”的本字。

甲骨文、金文和篆体,“冫”均写作“仌”。

《说文》曰:“仌,冻也。象水冰之形。”

《玉篇》云:“仌,冬寒水结也。”

《韵会》说:“本作仌,今文作冰。”

《康熙字典》注:“仌字,今偏旁书作冫。”

这就是来龙去脉。

“仌”简略为“冫”,是从小篆之后的“隶变”开始的。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仌”或“冫”为部首的字,大多与“冰”有关,但也不绝对。比如“准”,是“準”的简省,与“冰”即无关。

“三点水”——“氵(shuǐ)”是“水”的省简,也发生于“隶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的“水”,一脉相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汉时期,作为部首,隶书简省为“氵”,流传至今。

“四点水”——其实不是“水”而是“火”。

验证办法,就是输入“火”的拼音,便可查到“灬(huǒ)”。其变化,亦发生于“隶变”过程中,如下面的“烈”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是前面那句话,中国上古先民的智慧,不佩服不行。而且,汉字的博大和精深,也一言难尽。

只是,类如视频中“两点水”“三点水”“四点水”的说法,应该站不住脚。

这是说,通过解构现在的简化字来“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不很靠谱。因为,隶书和楷体,使汉字的“符号”作用大大突出了,已经远离了古人造字之初的本义。以这样的方法分析汉字,往往是“缘木求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