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开卷即讲到了上古先民的观象授时制度——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帝尧命羲、和二重臣敬顺昊天,观测并推算日月星辰运行之规律,敬记天时、以授黎民。 文中还说到,帝尧还分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管春夏秋冬四季,采用“偕日法”观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刻伴随日升日落的东西方地平线的星辰,并依照“冲日法”观测“二分二至”位于南中天的“四仲中星”云云。 尽管如前所说,《尚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上古政典遗文,但其以上内容显然不是有关中国古天文学的起始记录。不过无论怎样,透过此文,可知上古甚或远古先民很早的时候就已建立成熟的古天文学体系。 所谓“偕日法”,即先民最初采用的观象授时方法——观测恒星的“偕日出”和“偕日落”;“冲日法”,则指先民在确认了“子午线”之后以此为背景,观测不同季节那个恒星位于南中天。 然而,此二法的前提,都是须在掌握了测量太阳运行的“立杆测影”方法基础上才有可能。 距今4200年前后的陶寺遗址的考古成果,验证了上述结论。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临汾襄汾县,北距尧都区20公里左右处。 根据考古成果,对应文献记载,加上当地人文遗迹和传说风俗,此遗址与自古所称的“尧都”高度吻合。 《尚书正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左传》孔颖达疏、《帝王世纪》、《通鉴外纪》、《纲鉴易知录》《历代帝王年表》等,皆有尧都平阳之记载。 “平阳”,为临汾古称。周成王之帝叔虞封于此;三家分晋后,韩国都平阳;三国时为魏平阳郡;西晋永嘉三年,刘渊建汉都平阳均为此地。 陶寺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4300-4100年,可与传说中的帝尧时代之时间段相吻合。 以陶寺遗址为中心,向外放射性散布各种有关帝尧的传说和相关遗不遑多论。 最值得关注的,是陶寺遗址发现了相当于帝尧时期的观象台和出土了“立杆测影”的圭表。 陶寺古观象台立有13根夯土柱。通过柱子之间的缝隙,可以观测对面崇山的日出方位,并由此确定季节、节气,以安排农耕劳作时令。 考古和天文工作者通过现场实测,发现通过这个观象台可以测定包括冬至夏至(二至);春分秋分(二分);春夏秋冬之始(启、闭)等共20个时令。 就是说,“分至启闭”八节,通过这个观象台皆可测定。同时,还可确定种植粟、黍、稻、谷的时令,以及此地最热最冷的气候节点。 专业人士认为,此观象台还包括测定重要祭祀日期的功能。见下图二。 另外,陶寺遗址出土了石质水平仪、垂直校正仪和圭表圭尺。其与古观象台相得益彰,对于测定节气时令具有重要作用。见图三。 陶寺遗址一期,发现了六座同一规格的最高等级大墓。或者这正是延续200年的这段历史中的六位“帝尧”。 “帝尧”,或不仅指一人。 同样,《尚书·尧典》篇,明显是将帝尧作为“天帝”或“上帝”来看待的。 这体现的,是上古先民敬天尊祖的传统。 实际上,古代先民的观象授时实践,肯定也要比距今4200年前后的帝尧时代,更要早上四五千年。
此篇开卷即讲到了上古先民的观象授时制度——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帝尧命羲、和二重臣敬顺昊天,观测并推算日月星辰运行之规律,敬记天时、以授黎民。 文中还说到,帝尧还分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管春夏秋冬四季,采用“偕日法”观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刻伴随日升日落的东西方地平线的星辰,并依照“冲日法”观测“二分二至”位于南中天的“四仲中星”云云。 尽管如前所说,《尚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上古政典遗文,但其以上内容显然不是有关中国古天文学的起始记录。不过无论怎样,透过此文,可知上古甚或远古先民很早的时候就已建立成熟的古天文学体系。 所谓“偕日法”,即先民最初采用的观象授时方法——观测恒星的“偕日出”和“偕日落”;“冲日法”,则指先民在确认了“子午线”之后以此为背景,观测不同季节那个恒星位于南中天。 然而,此二法的前提,都是须在掌握了测量太阳运行的“立杆测影”方法基础上才有可能。 距今4200年前后的陶寺遗址的考古成果,验证了上述结论。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临汾襄汾县,北距尧都区20公里左右处。 根据考古成果,对应文献记载,加上当地人文遗迹和传说风俗,此遗址与自古所称的“尧都”高度吻合。 《尚书正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左传》孔颖达疏、《帝王世纪》、《通鉴外纪》、《纲鉴易知录》《历代帝王年表》等,皆有尧都平阳之记载。 “平阳”,为临汾古称。周成王之帝叔虞封于此;三家分晋后,韩国都平阳;三国时为魏平阳郡;西晋永嘉三年,刘渊建汉都平阳均为此地。 陶寺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4300-4100年,可与传说中的帝尧时代之时间段相吻合。 以陶寺遗址为中心,向外放射性散布各种有关帝尧的传说和相关遗不遑多论。 最值得关注的,是陶寺遗址发现了相当于帝尧时期的观象台和出土了“立杆测影”的圭表。 陶寺古观象台立有13根夯土柱。通过柱子之间的缝隙,可以观测对面崇山的日出方位,并由此确定季节、节气,以安排农耕劳作时令。 考古和天文工作者通过现场实测,发现通过这个观象台可以测定包括冬至夏至(二至);春分秋分(二分);春夏秋冬之始(启、闭)等共20个时令。 就是说,“分至启闭”八节,通过这个观象台皆可测定。同时,还可确定种植粟、黍、稻、谷的时令,以及此地最热最冷的气候节点。 专业人士认为,此观象台还包括测定重要祭祀日期的功能。见下图二。 另外,陶寺遗址出土了石质水平仪、垂直校正仪和圭表圭尺。其与古观象台相得益彰,对于测定节气时令具有重要作用。见图三。 陶寺遗址一期,发现了六座同一规格的最高等级大墓。或者这正是延续200年的这段历史中的六位“帝尧”。 “帝尧”,或不仅指一人。 同样,《尚书·尧典》篇,明显是将帝尧作为“天帝”或“上帝”来看待的。 这体现的,是上古先民敬天尊祖的传统。 实际上,古代先民的观象授时实践,肯定也要比距今4200年前后的帝尧时代,更要早上四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