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高达9500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抑郁症作为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患者终身患病率可达到15%~20%,目前抑郁症常用的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以及中药治疗,常用的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或者药物治疗联合其余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治疗的主流方式,但由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发病机理不明确、药物作用机制复杂,其中有1/3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有疗效不佳或者治疗无效的情况存在[1]。

当然治疗无效只是精神疾病治疗中患者面临的问题之一,除此以外,不良反应也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一大阻力。一项韩国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表明,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高达50%,其中胃肠道疾病35.8%,中枢神经疾病28.3%,精神疾病28.1%,这些基础不良反应发生率都比较高。除此以外,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几率较低,但是都有发生[2]。

为什么精神疾病的治疗药物会出现不良反应或药效不佳的情况呢?作为医生和患者,我们又如何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自上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遗传密码和药物之间的关系,德国著名药理学家Vogel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药物的代谢与基因有关,研究发现: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存在缺陷的患者,服用个别抗疟药时可引起溶血;肺结核患者在服用异烟肼后可导致外周神经炎。

1990年,美国开始启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HGP),药物基因组学正式成立。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较遗传药理学局限,基因水平是用来研究药物效应的差异,以药效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各种基因突变类型与药效及安全性之间的关系[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神类药物基本都是基于P450酶代谢,有一篇文献报道,一名患有多动症、强迫症及妥瑞氏症的9岁男孩服用盐酸哌甲酯、可乐定、氟西汀后出现胃肠道不适、低烧、共济失调、癫痫的症状,最终死于心脏停搏。进行尸检后,发现这位患者体内盐酸氟西汀浓度过高。经提取DNA信息,分析患者遗传信息,发现患者CYP2D6基因型为慢代谢型[4],而细胞色素酶CYP2D6在盐酸氟西汀代谢中起主要作用[5],最终导致患者在服用盐酸氟西汀后代谢能力不足,血药浓度过高,造成后续的副作用。

当然,除了P450家族外,精神科药物代谢能力还与ABC超家族转运蛋白的基因多态性有关,这是目前基于药代学的研究。药效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药物作用机制相关蛋白,如靶蛋白的基因多态性等。除此之外,一些基因与药代学和药效学无关,但也影响着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如白细胞抗原基因HL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已经了解到基因检测对预测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是有积极作用的,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判定一个基因检测产品的好坏呢?

首先,我们得看基因检测是否能够全面的覆盖与精神科药物相关的基因和变异位点;其次就是参考的研究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

1.李海霞.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治疗现状[J].医疗装备,2019,32(12):1-4.

2.Sanghoon,Sun-Ju Byeon,Soo Jie Chung.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reactions among antipsychoitic drugs using the Korean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database from 2010-2019[J].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2022,36(9):2-5.

3.杨进彬.药物基因检测对个体化用药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7):1.

4.Sallee FR,De Vane CL,Ferrell RE.Fluoxetine-related death in a child with cytochrome P-450 2D6 genetic deficiency[J].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2000,10(1):27-34.

5.张 远,何 霞,喻冬柯.精神类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