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

离世前,她将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全部无偿捐赠国家博物馆。

在爱人钱钟书去世后,年届九十的杨绛,重新编排整理了爱人未经公布的学术遗物,工作量之繁重,令人咋舌。

她这一生,微笑着,倔强着,用读书写字来告慰自己思念的人。

命运虽然诸多苦难与波折,但她依然以平常心笑对生活的无常。

在她的文章中,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艰难,同时也展现出过人的坚韧与勇敢。

临走前,她将一切收拾的妥妥当当,不留一丝遗憾。

她的一生正如她在书中写的: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讥谤缠身,不为所动

杨绛生于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杨荫杭,母亲也是一代才女。

杨绛的父母感情深厚,相守到老,对杨绛这个小女儿也是最为宠爱。

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杨绛自小聪明伶俐,特别酷爱读书写作。

1932年,杨绛怀着对文学的憧憬步入清华大学,在那里她遇上一生挚爱——钱钟书

钱钟书曾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过要结婚,我娶了她后几十年,也从未后悔娶她。”

两人郎才女貌,佳偶天成,羡煞旁人。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命运总在最意想不到时给予你重击。

1966年,杨绛因不服别人贴出钱钟书的大字报,便想前去辩解,结果竟被众人拉上台进行批斗。

那时,她被剃去头发游街示众,甚至彻夜清扫厕所,睡冷坑。

其中最让她伤心的,莫过于翻译的《唐吉坷德》手稿也被没收。

要知道,对于酷爱读书翻译的杨绛来说,那简直就像失去儿女一样的悲痛。

那段时间,身边的亲友不堪受辱,相继自杀。

大多文人受此屈辱,定是万念俱灰。

尽管条件如此艰难,杨绛仍淡淡地回应:不要紧。

她曾回忆说:“我看过那两间污秽的厕所,我就准备了几件有用的工具,不出十天,我把两个斑驳陆离的瓷坑,一个污垢重重的洗手瓷盆,和厕所的门窗板壁都擦洗得焕然一新。”

只见她不仅干活“第一”,脸上更是看不出一分悲喜,每天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深夜空闲时光便用来读书写字。

过往读过的书已融进了她的血肉,脑海里的文字在苦难中开出了花。

千言万语最终汇为一句:世间皆苦,唯有自渡。

面对生活的磨难,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化为文字,鼓舞着世人。

她自己则化为了一束光,穿透了阴霾。

面对不同,从容接受

1977年,杨绛重获《唐吉坷德》的手稿,欣喜若狂,她决定重新承担起翻译的工作。

起初她在逐字对比国内几本译本时,发现有存在歧义的地方,便决定自学西班牙语重新翻译。

那一年,她已66岁。

最终耗时二十年,终于完成这本巨著的翻译。

此书一经面世便被作为国礼赠予国外友人,但此时,也有人开始质疑杨绛翻译得不准确,错漏了很多重要情节。

当时杨绛的很多亲友纷纷为她辩解。

杨绛却云淡风轻的回应,自己并不生气。

一段时间后大家才知道杨绛用了另一种翻译法,使译本更贴合于原著。

自此,质疑她的人都闭上了嘴,学术界更是无人敢再质疑杨绛的能力。

就像毕淑敏在《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中所说:

不幸者常常愿意同幸运者相比,抱怨自己的运气。幸运者常常不愿意同不幸者相比,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努力。

人生在世,质疑和误解何其多,很多人在面对质疑时第一反应便是前去争辩。

但懂你的人不用解释,不懂的人解释也无用。

面对质疑,保持沉默,以实力给予对方致命一击,才是成年人最该学会的本领。

无常来临,勇敢淡定

杨绛曾回忆,自己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自己和爱人挤在小小的书桌上看书写字。

在小说《我们仨》中她写道: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我们终究还是走上了古驿道。

1994年,劳累过度的钱钟书病倒了。

但命运的风浪接踵而至,好像要把这位耄耋老人彻底吞没。

1996年,两人唯一的爱女钱媛先后查出脊髓癌和肺癌。

钱媛自小乖巧懂事,长大后继承父母衣钵当了一名大学老师,杨绛曾说自己的女儿长大后,像姐姐像妹妹也像妈妈。

自那时起,杨绛便开始在爱人和女儿居住的医院来回奔波。

那时,她已八十高龄。

没隔多久,也许是上天不忍看她如此辛苦,最不想面对的那一天还是来了。

杨媛临终时,杨绛拉着她的手在耳旁柔声说道:“宝,安心睡觉,我和爸爸祝你睡好。”

那一刻,仿佛杨媛鲜花般的笑容还在眼前,那一声声温软的“娘”还在耳边。

但是,一晃眼,她走了。

隔年,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位苦命的老人,爱人病危。

钱钟书去世时,可能是有太多的放不下,走时一只眼睛没合好。

杨绛此刻在他耳边柔声说:“你放心,有我呢。”说完轻轻合上他的眼睛,给两人一起走过的相濡以沫画上句号。

两个至亲的人离开了,只留下庞大的,茫茫的一片空寥。

让人意外的是,心力交瘁的杨绛选择了常人力所不能及之事,决定重新整理钱钟书留下的学术遗物。

因很多笔记都是手稿,有的碎了,她就耐心的一张张补起来。

她以这样的方式,告慰自己逝去的爱人。

2003年,93岁高龄的杨绛开始用笔纪念过往,往日的快乐和回忆最终汇成了《我们仨》。

浅浅一算,自至亲离开后,杨绛一人踽踽独行十八年。

2016年,躺在病床上的杨绛说:“我要做的事都做完了,没有什么遗憾了。”

5月5日,她结束了这段孤独的旅程,回家了。

杨绛生前曾说:“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人生多苦难,与其抱怨,不如脚踏实地,按自己预定好的路一步步走下去。

面对困境,弱者抱怨,强者自渡。

生活没有治愈自己的良方,那么请学会自己治愈自己。

结语

杨绛先生出生优渥,后遇良人,但一生苦难颇多。

面对讥谤,她不为所动;面对质疑,沉默是金。

面对亲人离世,她始终坚韧不拔,以优雅与智慧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有人曾问过杨绛,人为何要多读书?

杨绛用自己的一生给了最好的回答:

对于自己的幸运充满敬畏,对于自己的处境充满感激。

对于自己的成绩充满信心,对于生命的善待充满谦虚。

哪怕生活再黑暗,再难熬,杨绛先生总能让我们燃起与生活对抗的勇气。

愿你我都能像杨绛先生一般,乘风破浪,一路向阳!

本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