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WLA人工智能实验室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下同)

“Amazing(太神奇了)!”当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和多位顶尖科学家步入WLA人工智能实验室,连连发出惊叹,并掏出手机拍个不停。

“交互”“偶遇”“开放”,这是实验室建设方、鹏瑞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光明博士在带领大家参观的过程中,反复提及的几个词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从高处俯瞰实验室内部

当下,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引领和推动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飞速发展和密集爆发的活跃期,人工智能正在并将持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一片芦苇荡的“初始值”,王光明满脑子想的是“一座能让顶尖科学家满意并愿意欣然入驻的实验室该长成什么样”。

学习和借鉴是少不了的,王光明带领团队调研了麻省理工新媒体实验中心、谷歌大脑人工智能实验室、IBM沃森人工智能总部、杭州阿里巴巴达摩院、上海科技大学等多个国内外案例,又和罗杰·科恩伯格、詹姆斯·罗斯曼等顶尖科学家细细交流,提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空间布置建议和理念。

与WLA人工智能实验室抬首相望的,是在“化茧成蝶”理念下建起的WLA生命科学实验室,“人工智能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生命科学领域是不同的,AI科学家不会在显微镜前端坐一整天。”王光明回忆,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席地而坐办公的轻松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顶尖科学家探访WLA人工智能实验室

“‘卧室’可以小,但‘客厅’得足够大!”他笑着打比方。对应到已初步完成建设的WLA人工智能实验室,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临街而建的,一间层高达18米、面积约900平方米的超级实验室——设计团队的考虑是,科研团队有足够的空间摆放巨型机械,也可以展示公开实验;一旦对空间布局有个性化需求,超级实验室也能及时调整。

“你可以注意到,实验室东西南北都有门,我们的考虑是,不设门禁。未来,实验室既是科研机构,也是顶尖科学家社区的一部分。所谓‘谈笑有鸿儒’,社区里的居民可以走进实验室,与科学家们交流,或许不经意间能擦出创意的火花。”王光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能容纳200人的报告厅同样临街而建,亦可“变身”小型演绎中心

“抬头看,这像不像代码?”在六楼,王光明示意顶尖科学家们。“有什么含义,能用手机扫描吗?”2023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卡洛琳·卢格好奇问道。她得到的回答是,实验室采用芯片的设计概念及像素化设计,建筑象征着社区大脑。

从六楼俯瞰,建筑内部设置了开敞的中庭,还有大量的社交空间,“我们希望实验室是开放的、共享的,顶尖科学家们告诉我,只有交流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才会带来创新。”王光明进一步解释,室内采用了“仿生融合”的概念,把塔楼和裙楼做了一定的分明和融合,塔楼作为整个项目的“芯片”插接在载板上;一些好似元件的区域被打造成树冠论坛、柠檬城等社交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实验室内部空间布局

记者了解到,WLA人工智能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超过4.7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七层,实验室面积达3.1万余平方米。去年9月完成项目主体结构,幕墙工程则于今年9月完成。压花不锈钢材料的外立面会使整座塔楼捕捉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天光变化,并通过不均匀的反射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令卢格教授同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实验室的“植物”。跟随王光明的步伐,顶尖科学家们来到三层室外花园,一动一静的设置考虑周全——“多功能广场”可以用来庆祝实验突破;“禅意花园”则可以带来短暂的“放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三层屋顶景观设计

“70分!”这是王光明给自己“作品”的分数,他觉得“现实比效果图更惊艳”,“我们会根据顶尖科学家们的意见反馈再来调整,未来一定会成为人工智能人才近悦远来的理想工作地。”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