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删,谢谢!

《春晓》这首小诗,脍炙人口,几乎人人都会背诵。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觉晓

不知何时,一夜东风吹来了阵阵暖意,越来越舒适。随着白天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人们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春困”就随之而来。

春天里人似乎睡不醒,杜甫倚着春风打盹前行“春光懒困倚微风”。

孟浩然,钻进了暖和的被窝中,进入熟睡状态,根本不知道天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处闻啼鸟

处处闻啼鸟,唤醒沉睡的诗人。

春天的气息席卷大地,万物复苏,候鸟北归,百鸟的叫声响彻大地,到处一片生机盎然。

小鸟们每天忙着呼朋引伴,在树枝上筑巢安家,在田间地头觅食。

鸟们来去都在空旷的山野里,身心快活的它们叫声自然百转千啼,醉人心扉。

“空前新雨后”雨后新晴,山色空蒙。昨夜那场雨,扑面而来的清香,混合着让泥土的香甜,夹杂着新笋的气息。

而鸟的叫声更加清脆欢快,歌声远传遍每一个角落。声声鸟啼传进诗人的耳朵。把他从睡梦中唤醒。

雨后初晴,阳光明媚让诗人内心愉悦,他没有起床气,满心欢喜,有我们身处钢筋混泥土中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来风雨声

诗人没有写景,写自己想象到的事物,为下句做铺垫。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夜里下起一场蒙蒙细雨,清晨雨过天晴,阳光微暖。

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是轻风细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熟睡的诗人没见有听到下雨的声音,而是清晨醒来看到满地的花瓣,才想到夜里的雨。

如果是“昨夜雨疏风骤。”诗人就不会“不觉晓”,而是像才女李清照一样感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醒来后的诗人回想起来,夜里睡梦中隐隐约约听到雨声。

突如其来的雨,对于熟睡的人来说只是催眠曲,让诗人睡得更安稳。所以才有“不觉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落知多少

热闹的春光带来了春雨,春雨滋养着万物,也毫不留情地摇落春花,带走春光。

看到满地花瓣,诗人回想起昨夜到风雨,带有淡淡的忧伤。

可是,细品之后才会发现,在鸟语花香中一觉到天亮的孟浩然是愉悦的,这是他向往的田园生活。也是无数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晓》孟浩然没有直接描述春天的颜色、形状等。而是通过描述春天的声音,“鸟啼声”、“风声”、“雨声”等,再加入自己的情感。给我们烙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春天。

《春晓》寥寥数笔,妙处难以言传,它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