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代乾隆年间诗人。四岁就成了孤儿,家境清贫,少年时就颇有诗名,为谋生计,曾经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还没来得及补官,就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他的七言诗很有特色。也善于作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复习黄景仁的《杂感》,原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
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
春鸟秋虫自作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的大意是:
自己成仙成佛的前路渺茫,两条路都走不通,都无法成功。
只能在寂静的深夜里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生活落魄,已经把自己诗歌中慷慨激昂之气消磨殆尽。
万念俱寂,即使对女子也早已不会再有轻狂之念,却得到一个负心汉的名声。
如今的世道,十个人中有九个人都可以用白眼来看待自己。
空有满腹经纶,可最没有用处的就是读书人。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应验吉凶祸福的预言。
不平则鸣,春天的鸟儿,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记载,这首《杂感》是黄景仁在二十岁那年写的。当时他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愁苦的语言。朋友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他的授业恩师邵齐焘也不忍看弟子镂心苦吟,增病劳形,屡加劝诫。他深感师恩,却不能放弃不平则鸣的诗艺追求,回顾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感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景仁这首《杂感》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穷愁愤懑而发,俊逸但不深厚。这首诗是黄景仁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语言口语化,天然锤炼,反语的手法突出表现了他愤愤不平的心情。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之情。“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该诗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时,亦寄寓了极大的悲愤力量。现在多用来形容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的困境。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百无一用是书生”,但真正了解这句诗的出处,并知道原创人是谁的,估计应在少数。纵观黄景仁这首《杂感》,身为读书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主要还是因为他短暂的一生都是怀才不遇、生活艰苦。“百无一用是书生”无疑道出了部分读书人的辛酸,是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鸣。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首诗无疑是感人而又能产生同情之心的。好在现如今是重视知识的年代,这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情况,现在不会再有了,但是也不能只会死读书,脱离现实社会,否则,也有可能重蹈黄景仁的悲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