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散文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程,其产生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的官府文书。唐宋散文则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长河中的一个新高峰,它继承了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的创作传统,同时还吸收了六朝骈文中的一些艺术技巧,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学特色和审美意蕴的优秀作品。其中所确立的书写范式和展现的艺术力量,又深深影响了明清散文的创作。即使是在现代白话文兴起一个世纪后的当下,唐宋散文的章法结构、语言艺术仍对今天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引言摘自本书相关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中,初盛唐散文部分主要由前三讲组成。分别是“魏徵与王绩:初唐时期的仕与隐”、“陈子昂:风骨与兴寄的呼唤”和“李白与王维:盛唐的信笺”,均以作家为线索,向外关联其时代风尚,向内探讨其创作特征。此后的第四讲“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第五讲“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则围绕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展开。韩愈一生宗经明道,堪称一代宗师。他的议论气势充沛、先声夺人,《论佛骨表》义正辞直,充满情感张力,后世称其“允为有唐一代儒宗”。他笔下的人物则活灵活现、各异其面,如张巡之严肃刚毅,南霁云之豪气干云,贺兰进明之阴险狡狯,无不声口毕肖,读之使人犹如身临其境。柳宗元的创作则“牢笼百态”,摹景、写人、状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的“永州八记”将自然山水与主体人格相联系,借山水之形胜抒胸臆之郁结,对后世山水游记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寓言散文则因物设譬、意味深长,《三戒》《蝂传》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自韩柳以后,散文创作者虽然不少,但他们的成就并未超过韩柳。至晚唐,骈文又重新占据了文坛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韩门弟子的散文虽然语言畅达、条理清晰,但对于散文的文学性不太关注。他们的散文叙述详尽却缺乏感染力,因此难以动人心魄。其次,一些作者在文章中喜欢使用冷僻、怪异的字词,其本意是借此产生一种令人过目难忘的陌生感和新鲜感,实际上却使文章晦涩难懂。生造出的词句使人不知所云,因此流传不广。最后,散文本身具有应用性特征,在实际书写中又与具体事件、名物、人际交往相关联,创作者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为文,就很难把散文的精神气格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也向我们揭示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它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许多优秀的作家参与其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散文作家作品值得我们关注。为拾“遗珠”,本书第六讲“吉光片羽:唐代散文遗珠”选择了天宝时期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中唐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晚唐皮日休的《读司马法》进行赏析。由此,唐代散文中的名作庶几一览无遗。

宋初文风沿袭晚唐五代,纤秾有余而未见自家面目。其后,又有“西昆体”“太学体”等风格陆续主导文坛,前者伤于“缀风月,弄花草”, 后者又流于艰涩险怪、脱离实际。这一阶段可谓北宋初期文学发展的“曲折探索”时期。本书第七讲“风雅再临:北宋初期的散文”对宋初散文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与介绍,并围绕王禹偁《黄冈竹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两篇名作分别设置章节进行精讲。经过柳开、王禹偁、范仲淹等人的不懈努力,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文风变革由此打开了新局面。此后,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文学新人登上了文坛,他们纷纷写出时代的悲欢与心中的歌哭,为北宋散文创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第八讲“欧阳修:‘醉翁’的胸襟”围绕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与文学贡献展开。他的名作《醉翁亭记》和《祭石曼卿文》脍炙人口,在这一讲中我们也会逐一赏析。曾巩和王安石既是挚友,又是当世一流的文学家,第九讲“曾巩与王安石:平和简练不寻常”就以他们二人为中心进行相关作品分析。曾巩《醒心亭记》和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又都与欧阳修有直接关系,故而第八讲、第九讲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单元组合。第十讲“苏洵与苏辙:劲健沉稳有余响”、第十一讲“苏轼:‘坡仙’的文法”则以“三苏”的创作为中心,也可以视为一个单元组合。苏洵的《六国论》纵横恣肆、气势恢宏,苏辙的《武昌九曲亭记》叙述细腻、灵动如画,而苏轼更以其不世出的天才之力,为中国古代散文艺术长廊贡献了诸多名篇,《留侯论》《日喻》说理生动,前后《赤壁赋》珠联璧合,均堪称传世名篇,使人感到回味无穷。

除了以上名家外,宋代还有两位作家值得我们关注。其中一位是女作家李清照,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叙述生平坎坷,行文绵密,极富真情实感。另一位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写尽一腔悲愤,其中所流露出的拳拳爱国之情,千载之后仍动人心魄。由此形成第十二讲“李清照与文天祥:忧国伤时正气彰”的主要内容。

以上就是本书所精选精讲的20位唐宋散文名家名作。从魏徵、王绩、陈子昂、李白、王维、李华,到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皮日休;从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到李清照、文天祥。他们的作品独出机杼,脍炙人口,或引经据典发人深省,或慷慨激昂饱含衷情,从中可窥见唐宋散文的创作理路、作家本人的人生际遇和唐宋社会转型期的宏大时代变迁。

唐宋散文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历代传诵不衰。明清散文的发展受到了唐宋散文的直接影响,刘基在《卖柑者言》中借小贩之口,对世道人心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其中隐约可见柳宗元的寓言笔法。宋濂《秦士录》中的人物细节饱满,神采飞扬,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可谓一脉相承。《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下笔清秀简洁,又好似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至明代中期,“唐宋派”崛起于文坛,大力提倡学习唐宋散文。茅坤编纂的《唐宋八大家文钞》选辑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文章共164卷。其中对每家又各附有解析性的说明。这个选本在当时和后世有很大影响,成为千万读书人初学文章的门径,几百年来盛行不衰。“唐宋八大家”的说法也由此流行开来。清代古文名家辈出,桐城派的古文创作引领了一代风气。以姚鼐、刘大櫆、方苞为代表,他们写文章师法欧阳修和曾巩,要求立论鲜明,语言简洁顺畅。桐城派弟子甚多,其文学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写作逐渐流行起来,但唐宋散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典范,仍然对我们今天的语言表达与文章书写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节选自引言,内容有删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籍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

高璐 著

2023年11月出版/79.00元

ISBN:978-7-5228-2406-2

内容简介

唐宋时期散文名家名作迭出,呈现出极为繁荣的创作局面。本书以“唐宋八大家”为主,通过对诸多唐宋著名散文作家作品进行讲解与赏析,介绍该时期散文发展脉络、作家的创作情况,以及各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和独特风格。本书撰写秉持求真与务实两大原则,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以时代和人物为线索,分为十二讲,每讲下设若干小节。各讲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形成了合理的结构体系,既具有贴合专业特点的优势,又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大众了解古代文学知识的需求。

作者简介

高璐,女,陕西榆林人,文学博士,现任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出版《明代诏狱与文学研究论稿》《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论稿》《明代诗文涉医文化文献辑要》等多部学术专著与古籍整理著作,在《光明日报》《文史》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编辑推荐

· 赏析名家名作,阐述文脉流传

· 全年龄适合、无门槛阅读的文学史通识著作

· 逐字解析、娓娓道来,带你入门中国古代文学史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讲 魏徵与王绩:初唐时期的仕与隐

第一节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第二节 王绩《五斗先生传》

第二讲 陈子昂:风骨与兴寄的呼唤

第一节 陈子昂与他的时代

第二节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第三讲 李白与王维:盛唐的信笺

第一节 李白《与韩荆州书》

第二节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第四讲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第一节 韩愈的传道之志与如椽之笔

第二节 议论篇:《论佛骨表》

第三节 写人篇:《张中丞传后叙》

第五讲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第一节 柳宗元的贬谪心结与真切笔触

第二节 山水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第三节 寓言篇:《蝜蝂传》

第六讲 吉光片羽:唐代散文遗珠

第一节 李华《吊古战场文》

第二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第三节 皮日休《读司马法》

第七讲 风雅再临:北宋初期的散文

第一节 宋初散文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第三节 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八讲 欧阳修:“醉翁”的胸襟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成就与文坛贡献

第二节 山水篇:《醉翁亭记》

第三节 写人篇:《祭石曼卿文》

第九讲 曾巩与王安石:平和简练不寻常

第一节 曾巩《醒心亭记》

第二节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第十讲 苏洵与苏辙:劲健沉稳有余响

第一节 苏洵《六国论》

第二节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第十一讲 苏轼:“坡仙”的文法

第一节 议论篇:《留侯论》《日喻》

第二节 山水篇:《后赤壁赋》

第十二讲 李清照与文天祥:忧国伤时正气彰

第一节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第二节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后记

( 向上滑动浏览 )

化身万千:开放的思想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编

2023年2月出版

ISBN:978-7-5228-0571-9

思想史研究者关注历史与思想的相互塑造,借以理解历史中的国家、社会与个人。不过,名为“思想史”的这个领域在数十年中经历了相当重要的改变,不惟研究重心屡经转移,研究方法日新又新,甚至连思想史研究本身,也有化身亿万、与各专门学科融汇合流的趋势。基于以上理解,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自2019年起创设“复旦大学思想史高端论坛”,每年一度,邀集全球学人,激扬思想,旧史新研。本书汇集的是2019年12月举办的第一届“复旦大学思想史高端论坛”的成果。该届论坛以“化身万千:开放的思想史”为主旨,希望以此回应思想史研究遭遇的诸多曲折,并会聚各领域的学者共同关心思想史研究的问题。

立干以扶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瞿骏 著

2023年10月出版

ISBN:978-7-5228-1490-2

本书从方法论关键词、节点问题新探、研究个案举隅三个方面呈现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的多年思考,涉及历史学如何求真、中国近代转型怎样考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脉络等问题。

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